分享

糖尿病之脾瘅篇

 369蓝田书院 2019-01-19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终身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升高,但根据目前国内已知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单纯降糖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我们通过多年对糖尿病的中医机制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是完全能够根治糖尿病,并且能逆转其并发症的。


多年的临床发现,糖尿病的中医发病机制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全身多个脏器系统。我们曾三次在养生堂节目里,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做了深度的剖析。今天仅探讨脾胃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从一个层面揭示糖尿病的发病内在机制和规律。


理论依据(脾瘅)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


王冰注释:“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

 


我们临床研究也发现:糖尿病的发病,与长期过食鱼肉辛辣油腻饮食,造成中焦脾胃积热壅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尤其是青壮年的糖尿病患者,早中期的糖尿病病人,多有中焦脾胃积热郁堵的脉症,颇符合脾瘅的特点。


临床研究还发现脾瘅的患者,不仅有中焦积热郁堵,还常有脾气虚。脾气内虚,也是中焦结热产生的必要因素。所以脾瘅期的患者,常常是既有脾气亏虚,又有中焦结热郁堵的双重特点。



辨证要点(脾瘅)


脾气虚:病程长,面色红中带黄,皮肤松弛,身体虚胖,腹部胖大;易疲乏无力,四肢沉重,下肢酸沉;小便泡沫多,大便易溏粘软,阴囊潮湿,脚气;舌胖大,苔腻;右关脉按之芤软。


中焦结热:血糖高,面色红,唇红;纳旺易饥,口干渴,口臭,易口腔溃疡;大便溏、臭、粘;怕热多汗。心下压痛,舌红苔黄腻,右关脉滑。

 

儿童糖尿病初期表现:面红润,怕热,易汗出,吃得多喝得多,形体偏胖,容易疲倦等。


脾瘅病阶段的饮食禁忌


1、饮食不宜过饱,不宜长期过食鱼、肉、辛辣、油腻、酒等易生热生湿的食物。

中医认为

牛肉温补脾胃,加重中焦积热;

羊肉温肝补肝,加重肝经郁热;

鸡肉补肝,易造成肝经郁堵;

猪肉补肾,易生湿生痰;

鱼肉易生内热;

辣椒、花椒、胡椒、生姜、大蒜、桂皮、大料等,辛辣温香,易生内热;

酒既助内热,又助内湿。

所以已经患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易患人群,不宜多食这些食物,否则易加重内热,升高血糖。


2、瓜果蔬菜菌类,多性偏凉,有一定的清内热作用,多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有益于糖尿病,宜多素少荤。


3、绿茶,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但性偏寒凉,不宜久用。长期饮用容易造成脾肾阳虚,不利于身体健康。


4、思虑多、压力大,易郁滞肝胆气机,不利于脾胃的运化,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5、久坐久卧少动,易壅滞中焦气机,糖尿病人宜多活动,让气血流动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