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在报纸编辑签完最后一个版样后,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整体搬入位于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广报中心, 广报中心。 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旧址“西瓜园”将另作他用。 西瓜园外景。 对于这个承载广州日报辉煌与梦想、几代报人青春与汗水的地方,广州日报人充满了不舍,临别之际,他们有的在朋友圈晒光阴惜岁月,有的带着孩子来打卡,更有的离开了也专程回来拍照留念。 西瓜园位于老城区,西邻同乐路和操场前,东邻诗书路,南毗铁炉巷,北与观绿路为邻,据传清代这里是西瓜种植园,故而得名。 近现代的西瓜园一直是一个“风云之地”。它曾是八旗兵练兵场、广东商团操场、广州著名的革命集会地,还是民国第一家新建剧院“太平戏院”所在地。何香凝在此主持“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张太雷在此宣告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马师曾曾在此唱戏。(点这里回顾西瓜园的威水史)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院子更见证着一段段报业威水史。1956年,广州日报社迁入西瓜园,60多年里,它见证了中国第一张对开八版的地方报纸的诞生、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全国首个“中央厨房”模式的融媒体运行机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报业的变革在此处发端和引领,一直持续到今日。
临别之际 他们用最擅长的笔和镜头记录自己 于广州人而言,每天新鲜滚烫的城市新闻从这里传到大街小巷,西瓜园始终与广州城的脉搏共振、与广州人的点滴相融。 于广州日报人而言,几代报人的青春在这里悄悄溜走,在告别这个挥洒汗水、成就梦想的地方的之时,他们以自己最擅长的笔写下不舍与期冀,也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以表纪念。 “办公桌保留着几十封读者来信,什么内容都有,与读者保持联系是我的日常工作,以后来信请寄新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阅江西路366号广报中心A1区。”广州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资深记者全杰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用最平实的新闻语言将搬家的消息发布。 “从编辑到记者,爱你的白天和黑夜,朝霞与暮色。”广州日报机动新闻中心的程依伦如是说,同一视角的采编大楼,从清晨到深夜她拍了九张,作为她的临别“告白”。 “藏在抽屉深处的宝贝,散发着旧时光的气息,难忘那些人和事,一晃16年,即将挥别西瓜园和我最灿烂的一段青春。”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的任珊珊在搬家收拾的时候,也翻出了自己新闻从业过程中的攒下的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时代也记录了她的青春。 “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子,在这里遇见所爱,在这里感受温情……”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资深编辑王晓云有感而发。 西瓜园既是为新闻人打拼的阵地, 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忙的时候把孩子带到西瓜园“放养”的新闻人并不在少数,很多报人子女在采编大楼顶楼的小花园和鱼池留下珍贵的童年记忆。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记者伍仞特地带着儿子到大院一游,小朋友对着鱼池说“拜拜,金鱼!”的视频片段引起不少记者、编辑的共鸣。
这一晚 几代报人重新相聚于此 在搬迁的前几天,西瓜园迎来了打卡、拍照的小高峰,甚至离开报社的员工也赶来道别。 而就在1月18日晚上8时,一场简短而特殊的聚会在广州日报编辑部举行。 从20多岁到80多岁, 头发花白的、青春洋溢的, 坚守的、离开的, 熟悉的、陌生的, 一代代报人在这一晚回家, 这是一场告别, 更是一种团圆。 “我来西瓜园,到今天已经60多年了。”86岁的老报人、原广州日报副总编辑黄景仁感慨一生都与西瓜园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去过新大楼,少了些搬家的欢欣,多了些往事只能回味的离愁,但他还是勉励新一代要继续发扬奋发创新、艰苦奋斗的传统,把这份报纸推向世界,让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走得“更好更高更远”。 年过八旬的原夜编中心主任谭国超回忆说,“97个版啊,这是广州日报的辉煌史,也是中国报业的辉煌史”,谭老向后辈们讲述起编辑们为做好香港回归报道彻夜不眠的故事。“感恩西瓜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新闻人,也要感恩你们,奋斗拼搏的你们才是西瓜园最美的风景。”谭老说。
董卉在夜编中心工作十多年后离开了报社,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我下班前,同事说很羡慕我,离开这么多年还有一个值得回来的地方。” 1996年,29岁的刘平清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广州日报》,开设了长达三年多的“今日时评”专栏,后又从广州日报社调到山西去主办《太原日报》。“去之前我并不忐忑,因为我知道《广州日报》是开媒体风气之先、引领时代的一张报纸,在这里的经历足以让我对自己有信心。”他说,从西瓜园里走出的优秀新闻人,把广州日报开拓进取的风范融入骨血,也带到了他们新的岗位上。 “重回采编大楼,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林希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了十几年,编辑和记者都做过,即使离开报社她仍带着广州日报报人的“烙印”,关注时事,热爱文字。听闻报社要搬迁,她赶紧提前几天和老同事合影留念,“当年熟悉的报社大院,在脑海中永远都是午夜的样子……在这里,我和兄弟姐妹们一同度过了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留下了与众不同、今生难忘的岁月篇章,也把自己融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国报业发展黄金十年。”她说。 “挥手自兹去”, 别了西瓜园!
这一晚 我们还在坚守岗位 广州日报社夜编中心是西瓜园留守到最后的部门。每天的《广州日报》就是经夜编中心的编辑之手制作,再送达车间印刷的。
小编作为新媒体编辑部的一员,也见证了在西瓜园的最后一个子时。 还有经济、文体、珠三角等各个编辑部以及检校等部门, 所有的人依然在按部就班地忙碌着。
留守在电脑前的小编辑一边手指翻飞地工作,一边听着前辈们的发言,忍不住被热烈的氛围所吸引,只言片语飘进耳内,印象最深的是前辈们为了做版连续工作38个小时,迈出门时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然而说起往事,这些辛苦劳累都是不值一提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的成就感与对新闻理想的情怀,那些在报业的黄金时代认真奋斗的时光,回忆起时温暖的语气,让旁听者也十分动容。 对于我而言,半年前踏进西瓜园面试的日子也仿佛在昨天,短短千米的距离,小路七拐八弯,跟着导航七荤八素,迷路了半个小时。直到看到前辈的朋友圈,才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一起觅食 一起吐槽 一起熬夜 一起饭后“偷懒” 时光转瞬即逝 满屏幕的百感交集 不舍之余 大家都以最好的状态 面对离别 迎接明天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 再见西瓜园, 下一个18年,在新的起点,再出发! 惜别之余,新闻人习惯了步履不停,眼光向前。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家如同一艘巨舰矗立珠江边的阅江西路上,今后,他们也将延续西瓜园“追求最出色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的初心,开始全新的融媒征程。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