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拉热窝寻找当年的瓦尔特原创 笨笨 2019-01-11 阅读64 波黑流行民歌团Hor Rejjan新单Cvijet Srebrenice -_标清 (1) 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群山逶迤,巨峰嵯峨。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波黑政治主体之一波黑联邦的首都,还是波黑另一个政治主体塞族共和国法律上的首都(塞族共和国实际上的首都是巴尼亚卢卡)。萨拉热窝位于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在新石器时代萨拉热窝就有人居住。在被罗马帝国征服之前,萨拉热窝地区就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温泉,位于今日萨拉热窝郊区的城市伊利扎。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大帝挫败马克西木斯后,在临终前将西方帝国和东方帝国的边界移到萨拉热窝附近。当时,萨拉热窝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了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15世纪40年代,萨拉热窝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15世纪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使部分居民成为穆斯林。1850年,波黑被奥匈帝国攻占。1878年,按照柏林条约,城市的统治权交给奥匈帝国,1908年被奥匈帝国正式吞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这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一战后,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1941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了南斯拉夫,包括萨拉热窝在内的波黑领土被划入乌斯塔沙的克罗地亚独立国。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从纳粹的占领之中解放。解放之后,萨拉热窝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前南斯拉夫政府在萨拉热窝投入巨资,建了许多新的住宅、新城区和新萨拉热窝,城市的市区面积得到了扩大。萨拉热窝再次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萨拉热窝最辉煌的时候是1984年,当年的南斯拉夫经济繁荣,成功举办冬季奥运会让萨拉热窝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期。萨拉热窝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中国人中记忆深刻,源自于1973年在中国上演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从那时起,萨拉热窝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子里。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部电影就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它的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人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的群体和人,它可以是医院的医生,护士,维修电工,铁路工,修表店,警察局,照相馆,博物馆,列车站调度,报摊业主,甚至街头铜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具有了这种凝聚力,它就会无往而不胜,任何敌人都不可能战胜它。对崇敬英雄、崇拜解放军、崇尚爱国主义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瓦尔特”就是一个英雄的代名词,一个为了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的英雄,是一段融入我们生命的豪迈记忆。我们迷恋瓦尔特,他的身影,他的风采,他和他那些勇于战斗勇于牺牲的战友们,是我们那一代人心中永远的楷模,是我们追逐的明星!电影结束时,颇负盛名来到萨拉热窝却最终失败了的德国党卫军特工头子冯·迪特里施上校和来接替他的人俯瞰着这座城市,冯·迪特里施上校最后无奈地指着萨拉热窝城市说:“他,就是瓦尔特!”是啊,同仇敌忾的萨拉热窝人,每一个人都让侵略者头痛,哪个人不是瓦尔特呢?到了萨拉热窝我才知道,瓦尔特其实不是我们所想的是铁托的化名。他是实有其人的。这尊雕像就是萨拉热窝抵抗组织的负责人瓦尔特,后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牺牲。![]() 可当我们还在传说着“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的电影台词时,萨拉热窝真的“空气颤抖,天空燃烧”了。谁能想到,当年生死与共、团结对敌的萨拉热窝人却居然同室操戈、兄弟阋墙了呢?1992年3月,波黑独立爆发了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围城战。反对独立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独立的波黑政府军队,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在山上驻扎军队包围了萨拉热窝。这场战争持续4年之久,导致了大规模破壊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死亡,其中超过1,500名儿童。有56,000人受伤,其中还有15,000名儿童。![]()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的导演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在波黑围城战中也因饥饿在萨拉热窝死去。![]() 2012年4月6日(周五),在萨拉热窝的主街上摆放了11,541个空座椅,这11,541个红色椅子,象征着在围困中遇难的11,541名受害者。伴随着歌声和回忆,是波斯尼亚人对这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最血腥的战争20周年的纪念。![]() 老人、女孩儿和小朋友在座位上摆放鲜花。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合唱团,在一个小型古典管弦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了14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精心编排的,其中大多数都是在这座城市遭到血腥围困时所作的。![]() 萨拉热窝面积142平方公里。这座古城,东西狭长,夹在山谷里。城南是有“萨拉热窝之河”之称的米里雅茨河,河上有几座桥。城北是一条公路,东边桥与路尽头汇合处是老城区。萨拉热窝这个名称来自于土耳其语中的'宫殿'一词'萨拉伊,是说萨拉热窝这个依山而建的古城就好像宫殿那么富丽堂皇。![]() 我们的目光被一座颇有先锋色彩的现代化建筑引领,进入萨拉热窝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城市。![]() 路边矗立着手机和服装的广告牌。![]() 蔚蓝的天空飘着棉絮状的云彩,映衬着山坡上高高低低的房屋,路上很少行人,给人一种空旷静寂的感觉。![]() 萨拉热窝城市最东头,米里雅茨河北岸鲁斯特姆帕夏宫殿宏伟壮观,这座建筑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派到这里担任总督的鲁斯特姆帕夏居住的地方。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被改造建成市政厅,一战期间被改造为国家图书馆。![]() 侧面是三角形建筑。外部是罗马式拱形廊柱和圆栱,结合土耳其式的清新彩绘与雕饰,充满奥斯曼风味。建筑雕刻立体感非常强烈,气势不凡。橙黄色的外观颜色既显得庄重又表现灵动。![]() 河对岸的清真寺,因其圆形的穹顶为蓝色,也被称为蓝色清真寺。当然比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小得太多了。![]() 河水浅浅的,几座不同时期的桥梁横跨河水之上,映衬着山坡上高高低低的房屋,错落有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来到拉丁桥边,仿佛时光倒流。这座带着土耳其风格,中间突起、造型幽雅的小桥并不起眼。但1914年6月28日发生在这里的一个刺杀事件引起了一场波及6500万人的世界大战。![]() 进入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南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奥匈帝国却于1908年正式吞并了波黑,并将下一步扩张的目标对准了塞尔维亚。奥匈帝国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这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举国公愤,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特岑多夫。1914年6月,奥匈帝国按计划在波斯尼亚境内靠近塞尔维亚边界一带举行军事演习,而且非常明显是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已在奥匈帝国舞台上充当主要角色的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从维也纳专程前来检阅此次演习。斐迪南从幼年起便被送到军队里培养,是一个激进的人。他和当时的奥匈帝国的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特岑多夫将军同是积极鼓动与塞尔维亚决一死战的主战派代表人物。这样,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眼中,斐迪南是他们的死敌,必欲除之而后快。斐迪南在检阅完演习后,要在6月28日这天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 这一天正好是科索沃战役纪念日。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组成的联军在科索沃平原与奥斯曼军队展开决战。联军失败,塞尔维亚的贵族精英几乎全部死在战场上,七年之后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帝国吞并。从此,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500年。科索沃战役的灾难给后世的塞尔维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塞尔维亚人认为这一天是遭受500年外来压迫苦难的漫长历史的开始。1817年近代塞尔维亚复国后,每年都要在公历6月28日纪念科索沃战役。斐迪南选在这天到萨拉热窝,其中不乏有警告塞尔维亚人的反奥匈帝国情绪、向塞尔维亚人示威的味道。耀武扬威的军事演习和别有用心的访间,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决定利用斐迪南访问萨拉热窝之机除掉这个死敌。![]() 当斐迪南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在波斯尼亚总督和斐迪南等人从市政厅返回车队行进到米里雅茨河上的拉丁桥的时候,塞族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飞身上前,连开数枪,当场打死了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次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77年,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利诺·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 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又恢复为拉丁桥。![]() 当年普林西普就站在桥这块石板处(这个台阶是后来砌的,为了表明这是普林西普站立的地方)。![]() 当年,普林西普开枪的位置就在这个路口拐角处。![]() 如今,拉丁桥的旁边河堤上还镶嵌了一块带碑文的石牌,向参观者指示拉丁桥的地位。![]() 拉丁桥的对面,刺杀地的墙角大楼本来是一座咖啡馆,现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博物馆的墙身上嵌有一块纪念牌,上面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 橱窗上的照片引人注目,真实还原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场景。除了萨拉热窝城市史介绍外,还有对1914刺杀事件的详细文字叙述和地图标示。有人认为是刺客普林西普的枪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但也有人认为巴尔干地区的悲剧性命运几乎是宿命式的。萨拉热窝夹在巴尔干地区几大主要民族和代表着两种不同文明的两大昔日帝国之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在东西两边拉扯和争执,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在此碰撞与冲突。事件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博物馆旁边如今是旅游局。![]() 萨拉热窝送快递的车辆。![]() 从博物馆向北就是萨拉热窝老城区。![]() 萨拉热窝老城区被称为巴西查尔西亚,仍然保留着500年前的样貌。![]() 巴西查尔西亚名字源于土耳其语,意为“主要的市场”。 1462年,波斯尼亚的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其在这里建起一些客栈和商店,形成营商环境,当时居民主要集中在河对岸帝国清真寺一带,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其在米里雅茨河上架起桥梁,人群开始向这里移动。随着人流增加,巴西查尔西亚渐渐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商贸中心。这里曾经是整个巴尔干地区最热闹的贸易区,鼎盛时期有12000家商铺汇集于此,繁华程度可想而知。1640年大地震震塌了大批房屋,1644-1658年又发生几次火灾,1697年萨伏伊尤金人入城纵火,烧毁了大部分商铺。1878年奥匈帝国占领后在它周围建起大量欧洲风格的建筑,巴西查尔西亚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的规模。1940年执政当局曾想拆毁它,后因种种原因放弃了,使它保留了下来。![]() 在老城区看见加济·贝伊大清真寺的宣礼塔和钟楼。![]() ![]() 老城的手工艺品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各种各样的首饰、装饰品应有尽有。![]() ![]() 保存完好的奥斯曼风格街景讲述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城中央绿顶白墙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没有想象中的宏大,但还是具有卓尔不群的气度。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萨拉热窝杰出的奥斯曼风格建筑,也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 清真寺外面街口售卖饮料的小贩。![]() 这个钟楼就是电影中瓦尔特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影片中瓦尔特是从上面缒绳而下撤退的。钟楼不仅是波黑最高和最漂亮的,也是二战轰炸中幸存的少数几个奥斯曼地标建筑之一。它建于1667年,大钟产自意大利,由于使用阴历,工匠每周都要上去调校一次指针。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19世纪末顶部安放了金属十字架,2012年6月对钟进行了更新,原先的机械装置被现在的电子装置所取代。钟楼是萨拉热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直到今天依旧激励和鼓舞着人们。![]() 波黑战争期间,作为伊斯兰象征的清真寺也同样遭受厄运,被炮弹击中,战后被修复。门内为清真寺内的喷泉。![]() 多圆顶是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独特的建筑特色,祭坛呈半圆形。宣礼塔高47米,气势威严。作为清真寺的附属部分,院内还有喷泉、餐厅、伊斯兰学校、图书馆、八角陵墓和墓园。![]() 祈祷厅一旁是两间八角形的格兹·胡色雷·贝格墓室,建于16世纪,典型的穆斯林名人墓风格。墓室内墙上镌刻着诗文,中间是格兹·胡色雷·贝格的石棺,上面覆盖着黄金编织的饰件。![]() 格兹·胡色雷·贝格是萨拉热窝一位杰出的人物, 1481年生于马其顿色雷斯,父亲效力于王室,母亲是土耳其苏丹的女儿,1521年格兹·胡色雷·贝格来到波斯尼亚担任州长,一干就是20年,直至1541年去世。 格兹·胡色雷·贝格治下的萨拉热窝经济发展很快,人口增加到5万人,成为奥斯曼帝国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他建立了伊斯兰学校;建造了近东藏书最多的图书馆;设立了慈善基金和宗教机构;他把7公里外的河水引入市区,构建了号称欧洲第一的城市供水系统;他建的公共浴室令人印象深刻;还建起庞大的商队、商场和手工作坊;他还鼓励创作,推动哲学、诗歌和伦理;他宽容地对待不同宗教,允许在城内建造东正教堂、芳济会修道院、天主教堂和犹太教堂。1531年和1537年他两次立下遗嘱,死后将自己全部财产捐给这个城市。![]() ![]() 清真寺外面街道上孤独的波斯尼亚老妇人。![]() 不知道祈祷能不能平息她们心中的苦痛?![]() 漂亮可爱的波斯尼亚孩子。![]() 紧邻清真寺有一处东罗马帝国时期老城的遗址。![]() 俗话说“虎死威不倒!”遗址虽然残破,但仍能从它感受到古罗马建筑的那种赫赫威势。![]() 为了很好地保护遗址,萨拉热窝人在遗址旁边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欧罗巴饭店,让古罗马的遗迹成为代化酒店的外景。把古代和现代融为一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遗址靠街道的一边被改建成了市场。![]() 老城街景。![]() 老城街景。![]() 老城中心广场上的塞比利喷泉,这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 塞比利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是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引入的,城里最多时拥有大小不同的喷泉300座,主要功能是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后来数量不断减少。这座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喷泉在波黑战争中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改成木制的塔身。![]() 这里也是老城区中心广场,还是电影中认领遗体的背景地,现在有这么多的游客在拍照。![]() 与塞比利喷泉隔街相望的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东正教堂,向东不远,坐落着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如此近距离内不同宗教建筑的存在,反映当时社会对宗教所持的开放态度,这种情况在其它地方并不多见,萨拉热窝因此被公认为不同信仰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又被誉为“巴尔干半岛的耶路撒冷”。然而,如今萨拉热窝的居民99%是穆族,这座城市是伊斯兰教的一统天下。可爱的孩子在照相,地下的鸽子在飞翔,人们在享受来到身边的和平生活。![]() 如今,生活已回归正常,商品也开始充足。![]() ![]() 塞比利喷泉的西面是铜匠街,步入巷内,石块铺路,街巷纵横,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铜匠街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1489年就已存在,现在规模只是当年的三分之一。巴尔干半岛的女子有使用铜饰品的习惯,一般家庭也爱用铜制器皿,传统的铜锡工艺品有70余个品种,包括餐具、咖啡壶、烛台、灯具、水壶、水盆、理发沐浴器皿等。铜锡制作技艺是从奥斯曼土耳其传入的,直到今天仍是萨拉热窝受保护的行业。![]()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等人从大清真寺撤退后,敌人穷追不舍,追到这条满是手工艺店铺的狭窄街巷里,老铜匠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敲击,激越的铜器敲打声和迷宫般的小巷让追捕抵抗战士的德军不知所措,最后没有找到抵抗战士们的踪影,只得怏怏撤走。![]() 这家店就是电影中掩护瓦尔特的铜匠铺,现在的经营者是当年铜匠的儿子。![]() 店铺门口的介绍和“欢迎中国朋友”令人激动。![]() 铜匠街街边的店铺内外都摆满了精美的咖啡壶、咖啡杯、铜盘等各种铜制器皿,图案雅致,制作精美。![]() 当年围城战中的弹壳被改造成了工艺品,虽然匠心独具,但不免让人悲怆。![]() ![]() 还有乞讨者。![]() ![]() 信步游走,在米里雅茨河南边,从外面观看蓝色清真寺。两个穆族女孩儿一路谈笑走来。![]() 蓝色清真寺的对面有一座建筑,大门开着,也有人进出,看起来像个机关。我们大胆走进去,原来是个小学。楼梯前的告示牌上是波黑和土耳其的小朋友在牵手,还有两个国家的国旗,看起来波黑和土耳其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 和他们的几个老师交流了几分钟。他们也许很少见过中国人来到学校,态度非常热情。![]() 学校大楼外面的墙上嵌着很多铜牌,起初以为它们像我们的学校门口一样,是一些协会、学会之类的铭牌。仔细看去却不像,最后觉得应该是死于92-96年围城战中的老师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作为同行,真的为他们感到悲伤。![]() 学校南面是一座东正教堂,可人烟稀少,非常寂静和冷清。![]() 这栋建筑应该也是奥斯曼时代的风格,有一种浓郁的异样风情。![]() 河边一栋红色的建筑街角,一位穿着时髦的红衣女郎走过,使人想起萨拉热窝在2014年被评为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之都。![]() 金色的夕阳渐渐落下,河边已经有年轻情侣约会。![]() 米里雅茨河蜿蜒流淌,一切在夕阳中镀成了金黄。![]() 拉丁桥头的标示牌也闪着金光。![]() 虽然还是保守地严严实实包裹起全身,但是毕竟可以在橱窗里展示她们美丽的身材和曲线了。![]()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是1542年至1543年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设,带有屋顶的市场。相当于今天的”超市”,位于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旁,直到现在,它依然作为商品市场在使用。![]() 巴扎里面基本上和所有伊斯兰世界的巴扎类型都差不多,只是规模略小一些。![]() ![]() 夜幕降临,街道上还在推着小车售卖小商品的穆斯林老人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使人不禁感慨,世间都是这样相对而笑多好,为什么要有争斗呢?![]() 已是晚餐时分,我们来到专为我们安排的波斯尼亚风情餐厅。![]() 这所餐厅据说是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两次来吃过饭的地方。![]() 就是这个傢伙下令轰炸中国大使馆的,我们还要在这里照相留念,真是有点滑稽和好笑。![]() 这里的餐食在我们中国人来看其实很一般,无非就是一碟羊肉炖土豆加了点胡萝卜和苦瓜而已,而且从色香味各方面都无法和我们中国穆斯林的烹调相提并论,不由讥笑他们没有吃过美食,招待总统也不过如此。当然克林顿吃的可能跟我们不一样,但他们的烹调术没有办法突然提高,基本的菜式没有大的变化这是一定的。![]() 出了餐馆,路边公交车站上奥匈帝国时代古老的有轨电车驶过,远处河边上清真寺的尖塔高高耸立,站上候车的全是波斯尼亚穆族人。战争结束20多年过去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民族界限仍然没有消除。纪念战争结束的活动也是各有内容,对方眼中的战犯却是己方队伍中的英雄,不知道波黑的将来会怎么样发展。波黑境内还有500万枚地雷没有引爆,谁知道它们哪一天会不会突然爆炸呢?![]() 建筑墙上黑洞洞的枪眼还在凝视着过往的行人。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身处这个东西文明的交叉点,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碰撞之地,巴尔干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就成了原罪。![]() 人们都在诅咒战争,渴望着避免战争,可战争总是莫名其妙就降临了。![]() 这是波黑战争的一张经典照片,留下战斗的父亲隔着车窗和逃离萨拉热窝的妻儿告别,也许这一去就是永诀。但愿这一幕再不会重演,让大人有一个安全生活的环境,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成长的家!![]() 我不知道萨拉热窝的瓦尔特现在在哪里,也不知道在萨拉热窝还有没有瓦尔特,但愿人们都能记住影片中老游击队员谢德说的话:”我们的奋斗就是为了你们能活下去“!我想再补充一句:”而不是让你们互相残杀!“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现在是2019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70年没有经历战火,心中突然感觉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龙飞凤舞的四个字“永垂不朽”的分量和意义,不禁泪眼模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