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李铭 通讯员 周长旭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筋骨。
回首通化市2018年工业经济发展之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砥砺奋进的壮阔画面。
一年来,面对全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经济形势,通化市以“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引领,全力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通化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从强化服务,到提质增效,再到政策扶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通化市工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强化保障 精准施策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力以赴稳定工业经济运行,通化市在年初就开展了大量调度工作,分析全年工业经济形势,强化服务措施,分门别类精准施策,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让新兴产业释放新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理念,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高效地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对影响全市工业经济走向的50户重点企业采取全天候、一对一联系服务。
1-11月,全市50户重点工业企业上报产值309.2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全市产值的81.9%。实缴税金同比增长31%。其中:
——冶金行业趋势向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冶金行业积极研究推进循环经济项目,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3户冶金行业企业上报产值同比增长40.4%。
——医药产业持续发展。万通、金马、茂祥、振国等医药企业第四季度产值等指标稳步上升。通过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快与浙江台州的深入合作,提升医药品牌效应,24户医药行业企业上报产值同比增长4.4%。
——食品行业质效提升。食品行业产品生产工艺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显著提高,8户食品行业企业上报产值同比增长7.7%。
全力推动停产、半停产企业复工复产,通化市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迈入良性发展轨道。截至目前,一季度95户上报产值为0的企业已有35户企业复产;退规企业中45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发挥要素保障支撑作用,破解企业资金难题,通化市借助“金融助振兴——吉林行动”活动契机,组织政银企对接大会,通过座谈等方式搭建金融单位和企业的沟通桥梁。同时,将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贯穿到日常工作,采取小规模、多频次、点对点方式,最大程度帮助企业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今年1-11月,全市工业用电量、铁路发车量、发货量及工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3%、37%、40%和5.2%。
主动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通化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正逐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今年1-11月,通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报产值同比增长12.3%。
推动投资 狠抓项目
产业水平持续提升
“步步为赢”方可跨步前行。通化市始终把推动工业投资摆在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位置,激发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助推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今年1-10月,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9.9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同比增长22.1%。预计2018年全年,全市可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同比增长10%。
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该市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狠抓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和促进产业补链提升的重大项目建设。2018年,全市实施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128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3项;1-11月累计完成投资67.3亿元,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额的88.6%。
从项目实施效果看,全市工业项目质量、数量、进展、体量进一步提升,修正生物医药产业园、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除尘环保二期项目、吉林益丰宝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吨级秸秆生物质循环利用和50万吨复合肥深加工项目等项目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东宝生物科技产业园、集安市财源兴达选矿有限公司16.5万t/a石墨精矿深加工项目等一批高科技产业项目蓬勃发展。
在项目支撑保障方面,通化市坚持把投产达效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目标,建立领导干部包保本级重点项目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从项目谋划、前期手续、开工建设到投产达效全程跟踪监管,对已竣工但未投产、已投产但未达产达效的重点项目,做到随时掌握进度、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协调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十三五”以来,全市已有万通药业40亿粒感通片生产线建设项目、康元生物长白山林蛙抗菌肽消毒系列产品加工项目等46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投资总额65.7亿元。项目产能全部释放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4.2亿元、利润22.1亿元、税收8.1亿元。今年1-11月,重点投产达效项目已完成产值45.2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57.4亿元,带来13.7亿元的项目增量。
创优环境 助力民企
工业强市步履铿锵
经济新常态,发展变化快,创新求生存,创新求发展。
今年以来,通化市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以“创生个、个变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五转”战略为契机,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化市全力抓好民营经济产融结合互为支撑的金融环境建设,研究制定《通化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为医药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政策支撑。增强“助保金池”服务能力,多渠道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通化市助保金池风险铺底资金700万元,每年将提供7000万元左右的低息贷款。大力组织银政企保对接,积极联合人民银行、银监局,指导驻通商业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力度,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取得积极进展。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通化市全力抓好创新环境建设,大力推动创业孵化增强民营经济后劲储备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最大孵化容量755户,现在孵企业313户,毕业企业157户。同时,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创新创业热情。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化市全力抓好有利于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通化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医谷药城汇才)计划实施方案》等七项人才计划,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通过充分研究总结通化市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突破性提出打通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才流动渠道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选派政府事业单位人才赴企业挂职、服务;另一方面派企业人才赴机关锻炼,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办事规程。
2018年1-9月,通化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58.2%,高于全省平均值5.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如今,放眼山城大地,一个个龙头骨干企业、一个个工业园区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助推着通化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正逐步成长为通化经济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