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艺术大师谈:创新在于至简与实用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1-20

《守望》

《一》

《道合》

《滴水穿石》

《石飘新韵》

《碧桃凝露套壶》

《事事如意套壶》

《南瓜壶》

《凌霄壶》

《映山红壶》

采写/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毅儿

由宜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宜兴市陈曼生艺术馆联合主办,国茶荟、拭心堂、壶乐汇、紫泥公社承办的“2019年新年紫砂艺术周”1月16日至1月21日在国茶荟举行,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钱樟法、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姚志源等实力派艺术家的紫砂壶作品100多件。

与紫砂大师“面对面”

钱樟法:传承需要新的创作理念

“石瓢”“提梁”“笠荫”“葫芦”“合欢”“匏瓜”“井栏”“汉瓦”“汲直”“乳鼎”“周盘”“柱础”“石铫”“镜瓦”“钿合”“半瓢”“合斗”“却月”——“曼生十八式”每款都是经典。

欣赏、收藏紫砂壶,“曼生十八式”可谓无人不知、无处不见。同时,它亦是紫砂爱好者入门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在“2019新年紫砂艺术周”,一场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市陈曼生艺术馆副馆长钱樟法主讲的《守望·曼生紫砂公益大讲堂》吸引了众多紫砂爱好者前往学习。

“曼生壶” 文人艺术入紫砂

曼生十八式’是由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钱樟法介绍,“曼生壶”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造型优雅,二是书法篆刻,三是诗文意境:“曼生壶的特点就是线条流畅、简洁、整体呼应,比如,曼生提梁壶,整体效果非常优美、安静。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壶,我们的心会随之安静下来,这就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它会影响到你的心境。”

“与此同时,陈曼生书、画、篆刻等艺术门类都自成一体,成就斐然,其中尤以书法最为有影响力。陈曼生以书法铭文入紫砂,开创了紫砂以文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世的先河。”钱樟法如此解读。

此外,钱樟法告诉记者,在陈曼生在与杨彭年的合作中,对壶的制作要求很高。“曼生壶的形成,一是全手工制作,二是组合不同的泥色,三是造型简洁。全手工制作完成的壶,独一无二,仅此一把;不同的泥色,则是为了增加紫砂壶的丰富性;而造型的简洁是为了突出紫砂壶的整体美。”钱樟法特别欣赏“曼生壶”的大道至简:“在当时以时大彬为主流的紫砂壶器型当中,陈曼生以‘反叛’的形式脱离了以往的审美习惯,弃繁从简。”

追求“大道至简” 传承创新

“弃繁从简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达到壶型的线条美,流畅、气韵贯通,以整体效果的美产生一种美妙的神韵。另外就是为了壶身有空间设计刻字,使壶体与文字装饰之间不相矛盾,非常和谐,这都是陈曼生的精心设计。”

钱樟法认为,在艺术创作上做加法是容易的,但做减法却很难。而他本人则最为欣赏并不断追求“大道至简”:“2006年,我应唐云艺术馆的邀请,有幸复制了八把经典的曼生壶。从模仿到研究,从研究到铭刻于心,从铭刻于心到思考发展,历经了10多年的时间,我对曼生壶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以仿制的形式,你做得再好那还是陈曼生的壶,我们还是停留在前人功绩上,那么我们现代紫砂人的存在价值就没有了。”钱樟法认为,单纯靠仿制,那只是传承而没有发展,他要以自己的创作理念开辟出新时代的“曼生壶”。

钱樟法举例说明:“紫砂泥与太湖石,都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在太湖流域的天然资源宝贝。接触到曼生壶之后,我不断思考如何将它融入曼生壶的设计当中。”刚开始以石瓢壶嵌入段泥做太湖石的效果,结果烧出来裂了,那是因为泥料与泥料之间的收缩比例不合,后来,钱樟法反复地调试,最终烧制成功。钱樟法以“大道至简”为宗旨,将太湖石的元素融入“曼生壶”中,创新出《石瓢新韵》《滴水穿石》《道玄》《道合》等作品。

姚志源:花货之美源于生活

紫砂壶作为用来沏茶的一个实用器皿,其实,在陈曼生之前就已经做得很好。其中,光器以时大彬为代表,花器以陈鸣远为代表,无论造型、工艺,又或者功能都接近完美。

姚志源,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深得母亲汪寅仙紫砂壶艺真传,尤擅花货。他作为“2019年新年紫砂艺术周”的特邀紫砂名家,现场为紫砂爱好者讲解“花货”。

“花货”与“光器”一样,同为紫砂壶术语,人们习惯把自然界的天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称之为“花货”。

“花货”又分瓜果型与树桩型

“有记载以来,第一个紫砂壶就是‘花货’,这就是《供春壶》,是仿照银杏树的树瘤,用手捏成的肌理很强的一个紫砂壶。”姚志源介绍,紫砂花货以前并没有明确的分类,通过他多年来的实践与摸索,将紫砂花货的分类、总结为两大类:“瓜果型”与“树桩型”。

“瓜果型”的仿真度较高,接近生活中本真的东西:“是通过艺术手段,加工、提炼、概括出来的形,并用一些自然界的一些叶子、藤蔓、枝梗造型加以装饰、衬托。”姚志源以其母亲汪寅仙的名作《仙桃提梁壶》为例说明:“桃子是象征长寿的吉祥果,以桃的饱满来制作壶身,提子亦为小桃子,盖面是一串桃叶,提梁壶把则以枝杆造型来表达,通过肌理表达出老辣的效果,而枝干上的新花,则寓意生生不息。与此同时,枝干的造型被设计成凸起状,像老寿星的额头,同样寓意长寿。壶底为一捺底,光滑得像小孩的屁股,以做对比,整个型既简洁又好看。”

树桩型’,即截取‘桩’的一段,通过我们的手艺,化腐朽为神奇,把自然界中树桩的那些腐朽程度提炼出来,做到精致可赏。”姚志源强调:“该破就破,该留就留!例如结疤,是夸张、突出的桩节的部分,并保留光片的东西,通过对比,突显苍劲有力。”姚志源告诉记者,“树桩型”又分为直筒型和倾斜型,其中倾斜型的创作难度非常高:“倾斜造型有一种向前冲的动感与力量,要通过壶把回拉,找到平衡点。”

符合人体工程学 产生艺术共鸣

紫砂壶,应该如何欣赏?姚志源认为,普通的壶只要横平竖直就可以了:“一般壶嘴、壶把、提子,在一直线,口盖紧密,泥料纯正,做工周到,就是一个好壶,喝茶已经无妨了。但是,一把花货要做得好,那就要做到雅俗共赏。每一个懂行的人或不懂行的人,一看就觉得这个壶我喜欢,这就是艺术的共鸣。就像李白的诗,大家都读得懂,就是雅俗共赏。好壶,不光是行家说好才是好,要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们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姚志源同时强调,壶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不仅要好看还要实用,才能流芳百世。例如一个杯子,其杯沿、杯把等设计都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我们拿在手里喝茶的时候,杯的口沿是飘出的,飘的幅度、角度要符合人的嘴型,让人体感舒适。

姚志源的作品,秉承其母亲汪寅仙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追求,从生活中发现美,将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加鲜活、灵动。与此同时,姚志源会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例如工具的创新、泥料调配等。

欣赏姚志源的紫砂作品,非常大的特点是对“五色土”天然色彩的运用,以及壶型的大气与细节的细腻。他同时致力于将古代书画融入到其作品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