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198期】

 中医发烧友586 2019-01-20


1

今日练习


龙某某,男,11个月。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红。


处方:——答案下期公布。


2


上期答案:茯苓四逆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3

上期原医案


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起初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


拟茯苓四逆汤如下:茯苓30克,高丽参30克,炮附子30克,炮干姜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10余剂而愈。 


按语


少阴心肾阳亡阴伤,虚阳浮越而烦躁。又神惫气喘,冷汗如油,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脱象备矣。恐阳亡而阴不能继,急用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阴,交通心肾。待阳回津复,坎离既济,则烦躁自除。切勿清热除烦,以寒治寒,否则,残阳游冰,祸不旋踵。



4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5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放生烦躁也。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伤寒附翼》: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