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那句话所说: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学习,而是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 以下这 3 种“耗时”的行为并不是努力,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 别把低效耗时当努力 刚入中学的小李,每天早上第一个冲到教室,中午不休息,晚上回家还要学到12点。课桌上堆满了教科书,像是“围城”一样,小李把头埋到“围城”里面学习,不问世事。 尽管这样,小李的成绩仍然在中下游。老师说:“你已经很努力了,只是天资不同而已。”他自己也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不进步只是因为我笨。 后来,他们班来了一位新班主任,他找小李谈话说: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这么努力却不进步, 真的是智力不如人吗? 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 是不是沉迷于自己的“努力”,被自己感动, 却从没有思考过, 这些“努力”有多少是切实的进步, 又有多少是重复的低效劳动? 小李恍然大悟,自己每天很早跑到教室,可是脑瓜根本没有清醒。嘴里虽然大声读着,却没走心,一时半会儿背不下来,心里就暗想怎么这么难背。他很努力,很想比别人好,所以上课听着听着就想我要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做题时一面做一面看人家写到哪儿了,结果发现别人都比他快。 而当他羡慕的问学霸,为什么每次做题总比我快?学霸说,有吗?你做得快慢,我哪知道?原来人家学霸做题专注得都如入无人之境了,根本不会去关注别人怎么样。 其实小李只想学好,也没想别的呀。他认为这是要强,是努力,其实他是焦虑。他想的虽不是玩游戏谈恋爱,也是与学习本身无关的事情呀!上课不想课,做题不想题,胡思乱想,就是走思。人在魂不在,就是假学习,效率自然低。工作效果等于工作时间乘以工作效率,时间用的比别人长,效果却比别人差。 别把浅表劳动当努力 努力的一个误区是做事不专心,导致效率低。另一方面是走错方向,回避核心思维,只做浅层工作,低品质勤奋。 有一位同学,别人学的时间他在学,别人玩的时间他也在学,但是成绩一直不好,总说自己慢。 他用时间来干什么呢?——把错题抄到本子上。 老师问他:“为什么每道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吗?” 他说:“试卷太多容易乱,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多方便。” 老师又问:“那这些错题你研究过了吗?” 他说:“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抄完再说吧。” 是啊,把时间用来抄错题,却不去改错题,更没时间充分理解每一题的思路。 这就是假努力之二,重复劳动。重复劳动是指在远离核心的事情上周旋,反复地去做对事情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 思考是一件难度更高的事,所以许多人宁愿立马埋头干,任劳任怨,也不愿好好想一想。这是在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表面上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 对现在的学习而言,最有困难有价值的工作就是深度思考。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为什么改错题能有效提高成绩,因为那些你曾经的错题,正是引导你进行深度思考的载体。但为什么有的人效果不好,因为低质量的改法是把错题看一遍,那练的不是思考,是记忆,提升效果肯定不好。 只有把错题当作新题重新做一遍,才是进行了思考。而深度思考,还要想这道题为什么错,对应的知识点是什么?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等遇到相同类型的题,就整理在一起。你慢慢就会发现,其实错来错去就是那么几个知识点。 别把虐待自己当努力 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最大的内耗就是和自己较劲。差劲让人痛苦,比起差劲更让人痛苦的是对自己差劲的排斥。糟糕后,还嫌弃自己,就是内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把精力用在琢磨自己为什么不好上,自然学习就不专注了。内耗过多,外在能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少了。过分自责会导致没有动力。 你可以追求优秀,只是当体验到不优秀的时候别再排斥自己。你可以和你的糟糕在一起,原谅自己并安慰自己,然后努力,这就是积攒能量了。优秀的时候享受,糟糕的时候接受。有精力时候努力,没精力的时候休息。 我记得看过一个电影片段:一个人因为起晚了延误了班机,醒来后反而认为,晚就晚了,不妨把觉睡完整。 懊恼自责较劲有什么用呢?人生的常态,本来就是A和-A交替存在,通常它是不受你控制的,不经意间-A就发生了。 如果一定会发生,为什么不是这次呢?这样想,你才会平静的面对生命的波澜,才会只被挫败而永远不失败。 怎样做到真努力 ▊ 学会安排时间 要想做到真正有效的努力,首先要做到合理分配时间。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需要完成的事情永远是无穷的。 微软副总裁、著名投资家李开复老师谈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其中一条即“要事为先”: 在有限的时间中需要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很多紧迫的事情不一定等同于重要的事情,一定不能成为急事的奴隶。 1. 既紧迫又重要的事,马上去做 这些事在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收益,需要在当下优先完成,比如明天考试,今天要复习错题。 2. 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抽时间也要做 这些事虽然不会在短期产生明显的收益,但确是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知识结构、分析错题错因、背单词、课外阅读等。 3. 紧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这些事看似很急,但对自己短期和长期的收益有限,却往往会占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时间。例如QQ空间的一个新消息提醒、朋友突然的求助等等,要仔细衡量是否值得耗费精力。 4. 既不紧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这些事暂时搁置或是削减必要的时间投入是最合理的决策,比如玩游戏。 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情不过是紧迫的。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每天的时间安排,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是否在一些看似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妨在每天结束的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钟的最小时间单元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每天、每周结束后,考虑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娱乐、活动、休息的时间是否过多或过少? ▊ 专注一件事 很多同学认为同时进行多任务能够提高效率,事实上,这只适用于少数简单而琐碎的事务。对于高强度的学习而言,应当尽可能地保证每个时间单元专注同一件事。 如果让一个人左手画圆的同时,右手画方,他会不自觉地“一段圆、一段方”交错进行,看似“同时画圆画方”,实际上不过是“圆方交替”的一个过程。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并不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多任务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单任务之间快速切换。 不仅如此,对于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来说,在切换的过程中大脑需要更多的预热时间,不同的任务也会相互干扰,注意力被不断的切换所分散。事实上,多任务不仅增加了完成任务所需的总时间,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 避免分心走神,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创造稳定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不会受到无关的因素干扰。零食、水果、小说、电视和电脑都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在学习的环境中。此外,尽量保证自己的学习区域、书房、书桌干净整洁。 第二,将学习区域尽可能与生活区域、娱乐区域保持相对独立。一个独立的学习区域能够保证自己不轻易过渡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即便短时间的脱离学习状态,也能够较快速地回到学习当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假期,一些学生也习惯到图书馆、学校的自习室学习。 最后,放松心态,分心走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学习过程中蹦出来的种种想法,如果是无关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重新回到学习过程中即可;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事情,就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计划本),这次学习单元结束后尽快去处理。 孩子很努力却不优秀,焦虑没有用,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认清自己的实力、能力和努力,让他们能够站在有效努力的一端,为了自己的前程拼尽全力! 来川老师研究学习方法20多年,他自己当年就是受到学习方法的影响,最后被保送国家重点高校西安交大。现在他把这些可借鉴的学习方法总结归纳到一起,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孩子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当你再面对孩子得问题感受无能为力时,或者来川老师的方法课能给您答案。 |
|
来自: binghe1800 > 《瑞瑞的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