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 | 聊聊你所不知道的“上善若水”

 静雅轩345 2019-01-20

《老子之道:6》 来自元知共读 07:49

鱼三,有书智库签约作者,有书相伴,与爱同在。

在一些高雅场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善若水”这样的条幅。


字画的主人大多都说,用这几个字来提醒自己多发善心,多做善事,对周围的人温柔以待,修炼出和水一样温润的德性,让自己的善行无处不在。


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上善若水”的,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有很大误解的。


“上善若水”出自于《道德经》,老子这位智者是如何解释上善若水的,或者说,在几千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悟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共读,今天的共读题目是“你所不知道的上善若水”。



书中,对于上善若水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云学者说,理解这句话不要拘泥于“善”字,从字面上来讲,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对谁都好,从来不跟别人争,别人不愿意做的,他都抢着做,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得道之人。


真的如此吗?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默默无闻做好事,遇到委屈和诬陷也不解释不争辩,还是依旧默默无闻的继续奉献。


我们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这样下去,世间万物又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此下去,因循而来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道呢?


老子倡导的“道”,正是因为符合万物的和谐发展规律,才会被静静地流传下去,不言不语,滋养万物,只要遵循就可以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才是道。


可是,按照上边所说,如果有了委屈和抱怨,但是依然隐忍在心里继续默默奉献而形成的道,符合万物发展规律吗?符合万物天性吗?这不是天道,不是人道,也理应不该被世间万物所接受和遵从。



白云学者说,其实,这句话里的“水利万物”,依旧是在以水喻道。


上,最高的。善,指圣人善,为天道。


白云学者潜心研修此书得出,在全书中,所有的“善”字,几乎没有一处指的是单纯的善良。全书都是围绕“道”管理天下万物来展开的,所以,这里的“上善若水”,指的是天道若水。


圣人按照符合万物规律的道理和法则治理天下,利万物而不争,像水那样虚怀若谷宽待万物,润泽蓄养着天下,任何事都会被化解,任何障碍都会被通利。


明知众人所恶而不去厌恶,还是依旧像水一样润泽他们,能够做到这样的,只有亘古不变的天道。


天下得到治理的过程中,都是顺其自然,因为遵循了天道,所以也不会损害到什么,也就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被指责地方。



各位书友,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用小的格局去思考人生,会获取小的道理,我们站位高处,尝试用道来思考问题,就会获取到宽厚、丰盈的道理。


同样,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要怀着上善若水的心态去对待一切、接纳一切,无论何事,用天道治理,即可。


身边,不乏有一些这样的人,高举学习国学经典的旗帜,嘴里读着国学经典,言行也在时刻践行着国学经典,但是其中,怎么感觉都有些奇怪的地方。


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吃饭没有吃完,为了教育对方,就过去从垃圾桶里捡出来,当着对方的面自己吃下去,借此来引导对方爱惜粮食。


还有的人,学习了几天国学经典,就对周围人的言行看不下去了,对每个人都指指点点,不停地提出要求。



我们研修国学,固然没错,但是也不要忘记,道法自然,万物遵循的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法则。这种刻意制造的感觉,已经不是在践行经典了,哪里有天道若水的流畅和静然呢。


有人剩饭,是不对,但是认为从垃圾桶里捡出来的剩饭,继续吃了,才是物尽其用、没有浪费,这样的初衷又怎符合万物所遵循的天道。


天道若水,水在流动时遇到了障碍会怎么做?当然是调转方向,绕过去继续前行。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就餐前就提醒,吃多少打多少,实在没吃完的,送给猫猫狗狗,不也是一种方法吗?


水和天道,有着相同的特质。


道任何时候都不会喋喋不休的告诉万物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水,至柔至善,无论是要到哪里去,哪怕是低洼之地,水也会安安静静的流淌过去,滋润大地,不与人争、容纳万物。


我们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实在是应该践行这种如水的特质,对他人、他事宽容而包涵,才符合天道若水的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