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是少见的奇才,他设一个史上没有的小官,便对抗曹吴29年

 历史解密坊 2019-01-21

公元221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成都称帝,建立王朝,史称“蜀汉”。 蜀汉,曹魏和东吴一时间,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但相比之下,蜀汉却是一块“弱肉”。尤其是阿斗继位后,怎么让蜀汉继续活下去,成了诸葛亮必须要解答的一到难题,但好在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他只设立了一个“小官”就轻松解决了问题,并且曹魏和东吴整整对抗了29年!为何这个“小官”对蜀国的江山有如此大的影响呢?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熟悉历史的读者,也许应该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大都沿袭汉制,如“三公九卿”,所以魏蜀吴的官职设置,在本质上也大同小异。可是诸葛亮却因地适宜,设置了个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官职——堰官,虽然官职很小,权力不高,但是责任和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他关乎到蜀汉的存亡。读者这时就有疑问了,这个芝麻粒大的小官能干什呢?而问题的答案,就是诸葛亮的智慧之处。

在历史上,成都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可以理解成是天下的“粮仓”,而这个“粮仓”的背后的功臣就是李冰父子。因为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并在此期间,他总结前人的经验,主持修筑了都江堰,从此让川蜀“水旱从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知道都江堰是北伐的根本,也是蜀汉的命脉所在。因此,为了能继续北伐,那就必须积蓄足够的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连粮草都不足,那还谈什么“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当务之急,不仅是修整都江堰,而且还要制定严格的律法,将都江堰的岁修、岁立定为国策。因此,堰官也就应运而生。堰官由于需要在一线工作,并长期驻扎在都江堰的沿岸要塞之地,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绝非是一般的文弱书生所能胜任。

因此,选拔的这些堰官,全部是军中超一流能干的将领,他们不仅任劳任怨,而且体力充沛。更关键的是,这些将领出身的人,对律法有着严苛的执行效率,执行期间不会存在投机取巧和徇私枉法,所以也就保证了都江堰每年岁修的质量。

都江堰岁修的地方有很多,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清淤和筑堤。在清理淤泥方面,每年的清淤地点,时间,和深度等等,诸葛亮都有明文的规定,如果达不到要求,那堰官就会军法伺候;而在筑堤方面,更是一丝不苟,由于河水的冲击,都江堰每年都有不少的地方塌陷,因此就要及时抢修,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当时没有钢筋水泥,所以堰官和工人们就一起上,用竹筐装满鹅卵石,然后用泥土填满,并逐层垒起来,形成堤坝)。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诸葛亮设置的堰官,保证了蜀国“口粮”的安全,因为土地连年丰收,蜀汉的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为屡次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如果说句更明白的话,不管北伐历时多久,蜀汉的士兵都不用担心没饭吃。正因如此,诸葛亮死后,看起来很弱的阿斗哥才能坚持那么久!

诸葛亮的高瞻远瞩,绝非是常人能及,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军事家。后来,随着历史的更迭,堰官逐渐的也换成了其他的名称,但当年诸葛亮的制定下来的岁修律法,却亘古未变,并且直到如今也依然被贯彻执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