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英森眩晕症治验

 柴桂苓 2019-01-21
1 酸枣仁汤 养血调肝治疗虚劳眩晕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主升主动。肝阴充足,肝阳被涵,则阴阳协调,冲和畅达。若肝阴不足,肾精亏损,则阴不敛阳,肝阳易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目昏眩。临床常见虚烦不宁的症状,如心烦心悸,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治疗宜滋阴养血,清热安神。选方为酸枣仁汤。若虚热明显,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远志、桑白皮、地骨皮;若晕甚者加天麻、钩藤、怀牛膝、菊花、夏枯草;若胃气阴两虚者加石斛、麦冬、白术、黄芪、北沙参;若肝肾阴虚而致双目昏花,潮热盗汗者加牡蛎、浮小麦、女贞子、墨旱莲,或合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若肝阳亢甚,肝风上扰而头晕胀痛者,可合三甲复脉汤滋阴潜阳。同时每方中皆适当配伍谷芽、麦芽、鸡内金、山楂等消食和胃,增强脾胃后天之本。


2 龙胆泻肝汤 清泻肝胆治疗肝火眩晕
中医学上的“火”有生理、病理之分,有内火、外火之别。因火致眩者,多与肝胆相关,故河间亦多从风火立论。因肝性刚强,肝阳多亢,易风升火动,且火性炎上,易生风动血,导致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轻则头晕目眩,口苦耳聋,心烦不安,失眠多梦,重则头晕胀痛如刀劈,甚则高热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故治肝火宜多法并用,集清气泻火,活血凉血、疏风化痰于一体,则效果显著。选方为龙胆泻肝汤。临证用药以柴胡、黄芩、龙胆草、山栀子、半夏、生地、赤芍、丹参、板蓝根、草决明、谷精子为主。若湿热甚加车前子、白茅根;晕甚加桑叶、菊花、钩藤、牡蛎。



3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化痰熄风治疗痰浊眩晕
痰是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之所生,多与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然脾主湿,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在痰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谈·痰饮》中所言:“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如果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津液不布,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从而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蒙蔽清窍而致眩晕。若木来乘土,则易致肝风夹痰而使眩晕加重。故在眩晕的治疗中始终注重对脾胃的调理,扶土疏肝,化痰降浊,标本兼治。选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用药以半夏、陈皮、白术、茯苓、枳壳、砂仁、天麻、鸡内金、谷芽、麦芽为主。痰热甚者加桔梗、浙贝母、瓜蒌皮、竹茹、枳实;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防风、白术、葛根;肝风甚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琥珀、钩藤;若肝火犯胃,胃气上逆者加黄连、吴茱萸、柿蒂;若胸闷痰瘀阻滞者加丹参、瓜蒌、牡蛎、石菖蒲。



4 桑菊饮 疏风散热治疗外感眩晕
桑菊饮本为主治风热咳嗽之“辛凉轻剂”,用之治疗以眩晕为主的外感风热证,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肺肝二脏,升降相因,相制为用。若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肝失所制而化热,肝阳过亢。同时,木火刑金,又加重肺的病变,致肝火上炎,风火上扰而头目眩晕。治疗应疏风清肺、佐金制木。选方为桑菊饮。此方既散肺中风热,又清肝中郁火,益肝补阴,助金平木,木平则风火自灭,眩晕自除。若痰多粘稠,肺热较甚,则加浙贝母、玄参、钩藤、莱菔子等。若肝热及胆,邪入少阳,口苦咽干,可加柴胡、黄芩、白芍;若眩晕较重,可加天麻、蔓荆子、谷精子、草决明等。若外感湿热,湿伤脾胃,肝郁气滞,头晕而痛,腹胀腹痛,用香薷饮加防风、白术、白芍、半夏、莱菔子、谷芽、鸡内金等调和肝脾,健脾利湿,使气机畅,清阳升,则头晕自除。


5 血府逐瘀汤 行气化瘀治疗瘀血眩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全赖精气清阳充养之。若有瘀血等有形之邪阻滞,则精气清阳不能上达而致眩晕。治疗应活血化瘀为主。选方为血府逐瘀汤。瘀阻原因很多,当审因辨治,若兼痰浊,则益气化痰行瘀,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桔梗、钩藤、葛根、丹参、川芎、赤芍、浙贝母、枳壳、桃仁。若肝肾不足,气虚血瘀,当补益肝肾,活血熄风。药用当归、川芎、白芍、赤芍、丹参、桃仁、防风、黄芪、葛根、枳壳、杜仲、桑寄生、天麻。若肝郁气滞,既可郁而化火,亦可引起血脉阻滞,血行不利而致血瘀,故治疗当泻火平肝与活血祛瘀并用,药用黄连、吴茱萸、桃仁、当归、川芎、红花、枳实、赤芍、天麻、丹参、全虫。

眩晕之证,虚虚实实,原因复杂。《内经》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伤寒论》中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朱丹溪的“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则不作眩”以及虞抟的“血瘀致眩”等为治疗眩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