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人护理】基础测试题

 护士家园 2019-01-21

1、肺结核的化疗原则不包括

 

A、早期 

B、规律 

C、全程 

D、足量 

E、联合 

 

 

 

答案:D

 

解析:肺结核化学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联用、适量,又称为“十字方针”(ABCE对)(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2、最容易引起听神经损害的药物是

 

A、异烟肼 

B、利福平 

C、链霉素 

D、乙胺丁醇 

E、吡嗪酰胺 

 

 

 

答案:C

 

解析: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但以上药物长期使用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损害。异烟肼使用后可出现周围神经炎、中毒性反应(A错);利福平可导致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及变态反应(B错);链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对听神经的损害,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青霉素低得多,但死亡率却很高(C对);乙胺丁醇使用后可出现球后视神经炎(D错);吡嗪酰胺使用后可出现食欲减退、皮肤黄染、乏力情况(E错)。

 

 

 

3、可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获得性免疫力的预防措施是

 

A、进行卡介苗接种 

B、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C、及早发现并治疗病人 

D、消毒衣物,隔离病人 

E、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答案:A

 

解析: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是经后天感染或人工接种预防疫苗而使机体获得的免疫力,只针对特定抗原具有免疫作用。卡介苗使用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接种人体后通过轻微的感染而产生对人型结核杆菌的获得性免疫力(A对);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属于健康教育,并不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B错);及早发现并治疗病人属于感染后治疗措施,不符合题干中的预防措施要求(C错);消毒衣物,隔离病人通过切断结核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来预防结核的发生,并不会使机体产生对结核的获得性免疫力(D错);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但不会产生对结核的获得性免疫力(E错)。

 

 

 

4、患儿,女,5岁。发热、出疹3天,诊断为猩红热收入院。医生嘱家长在病程2~3周时检查尿液,护士应向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是

 

A、了解有无肾损害 

B、为控制活动量提供依据 

C、决定饮食调整方案 

D、了解药物副作用 

E、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答案:A

 

解析:猩红热病程2~3周内,少数患儿出现心脏、肾脏及关节的非化脓性炎症,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检查尿液的目的在于发现是否发生肾脏的炎症反应(A对);一般护理措施应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C错);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恢复情况(E错);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药物副作用(D错);根据病情为活动量提供依据,与尿液检查无关(B错)。

 

 

 

5、麻疹病毒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传播的

 

A、消化道 

B、血液 

C、接触性 

D、呼吸道 

E、虫媒 

 

 

 

答案:D

 

解析: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高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病后可获持久免疫(D对,ABCE错)。

 

 

 

6、需要采取传染病防治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疾病”不包括

 

A、急性严重呼吸综合征(SARS) 

B、猩红热 

C、肺炭疽 

D、霍乱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答案:B

 

解析: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上述规定以外,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新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及甲型H1N1,按甲类传染病处理。题干选的是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包括的项目(ACDE错)。猩红热虽属传染病,但发病病因明确,不属于“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疾病”(B对)。

 

 

 

7、由飞沫呼吸道传播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脊髓灰质炎 

C、中毒性痢疾 

D、乙型肝炎 

E、腮腺炎 

 

 

 

答案:E

 

解析: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唾液污染的食具、玩具等途径传播(E对)。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A错);

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粪-口感染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果接触到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物品就容易造成传播,而且被粪便污染的手以及食品是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另外,不良的卫生习惯也会造成脊髓灰质炎传播(B错);

细菌性病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但不耐热和阳光,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D错)。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D错)。

 

 

 

8、猩红热患儿特有的体征是

 

A、口周苍白圈 

B、躯干糠皮样脱屑 

C、皮疹多在发热2天后出现 

D、疹间无正常皮肤 

E、多为持续性高热 

 

 

 

答案:A

 

解析: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日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波及全身。皮疹特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易摩擦出血呈紫红色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病初舌被覆白苔,3~4日后白苔脱落,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杨梅舌”。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按出疹顺序消退伴脱皮。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呈“手套”、“袜套”状。无色素沉着(A对)。

 

 

 

9、麻疹减毒活疫苗应在哪个月初种

 

A、2~3个月 

B、4~5个月 

C、6~7个月 

D、8~12个月 

E、13~14个月 

 

 

 

答案:D

 

解析: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预防麻疹的发生(D对)。

 

 

 

10、由虫媒传播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脊髓灰质炎 

C、中毒性痢疾 

D、乙型肝炎 

E、腮腺炎 

 

 

 

答案:A

 

解析: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A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但不耐热和阳光,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C错);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D错);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存在于病人唾液、血液、尿及脑脊液中。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然后人血产生病毒血症,进而扩散到腮腺和全身各器官(E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