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和伤寒的差异

 学中医书馆 2019-01-21

“中风”和“伤寒”是太阳病的两个主证,所谓“中风”并非指现在所说的“脑卒中”。后世常将“中风”和“伤寒”混为“风寒感冒”,风寒感冒相当于太阳病,如果只作为一个名词使用还行,但如果误以为是一个病证就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中风”和“伤寒”这两个主证绝对不能混淆使用,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中风误用了伤寒的麻黄汤类,最易产生汗流不止而致津液严重不足,导致难于预料的证型,因为中风原本就有津液流失,这时候误用麻黄汤当然会雪上加霜了。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从原文看,两证都可能有发热症状。一般来说,身体正常者受风寒邪气都会发热,这是体阳与病邪抗争的结果。但是也有不发热者,大多数是体质差,体阳与病邪一触即溃,甚至于直接进入脏腑,比如中医说“老怕伤寒少怕痨”,“老怕伤寒”就是老年人肾阳虚衰,容易使外来的寒邪直中少阴,表现为手脚发凉,血压下降,精神不振等病症(据郝万山教授)。可见不发热感冒也是辨别体质虚弱的一个重要判据。另外,中风证的发热,一般温度不是很高。

汗出、不汗出是辨别中风和伤寒的最主要判据。所谓汗出,就是比其他人容易出汗,别人都不出汗,就他出汗。“伤寒”刚开始时,体阳与病邪在体表抗争,体表紧闭,治病目的是开启紧闭的体表,促使发汗,让病邪随汗出体表,则病可愈;“中风”则不一样,中风者体表开启,汗出而使津液流失,当然不能使用发汗剂如麻黄汤类,让他再出大汗了,因此中风的治病目的是增加体表津液,增加抵抗力,并微发汗,使病邪随汗出体表。

恶风与恶寒也是辨别中风和伤寒的判据,但是严格来说,应该理解为以恶风为主和以恶寒为主,例如中风,最怕吹风,但由于毛孔大开,对寒冷也是很敏感的。同样的,伤寒病人也是不喜欢吹风的。

体痛是伤寒病的特异,主要原因是寒邪伤表,体表紧闭,并使肌肤、骨节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不通就痛,出现了多疼痛的症状。

呕逆是一个轻度的胃气上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体表受邪后,正气就要抗邪于表,然后它就不能顾护于里,可以出现食欲不振,甚至呕逆的表现。

从脉的表现看,中风所体现的脉缓,是体虚的征兆,常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而伤寒所体现的脉阴阳俱紧,表示了寒邪伤表,因为寒是阴邪,寒是主收引的,寒邪伤表就容易使肌肤的筋脉拘挛(据郝万山教授),而使脉紧。不过伤寒的脉紧是浮并紧,要区别于少阴病的沉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