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部性与诺布效应

 汐钰文艺范 2019-01-21

石贵华刻

  张三去注射了流感疫苗,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由于减少了流感病毒的潜在传染源,对他周围的人也有好处;李四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在每天夜里叫个不停,结果让他的邻居经常失眠。经济学家认为,张三注射疫苗的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而李四养狗的行为具有负的外部性。

  张三承担了注射疫苗的全部成本,但没有享受其全部收益,因为部分收益表现为正的外部性,由周围的人免费享受了。李四享受了养狗的全部收益,但没有承担其全部成本,因为部分成本表现为负的外部性,由邻居无奈地承担了。私人收益相对于社会收益偏小,从而使得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偏少;私人成本相对于社会成本偏小,从而使得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偏多。

  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此时政府可能会通过补贴等措施来鼓励正外部性行为,通过税收等措施来遏制负外部性行为。在这里,鼓励或遏制措施旨在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力图让私人能够享受全部收益、承担全部成本,以促成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在评价人的行为时,行为的结果比行为的动机更重要。经济学家认为,即使一项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的,但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为就值得肯定。反之,即使动机良好,但只要结果糟糕,这项行为就应该被否定。在外部性问题上,经济学家并不关心行为动机,而是关心行为结果带来的外部性是正还是负。若外部性为正,则行为应该得到鼓励,反之则应该被遏制。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行为结果,也关注行为动机。行为结果可以直接被观测,但行为动机主要靠猜测。在外部性问题上,耶鲁大学实验哲学家约叔华·诺布发现:人们会将负外部性视为道德上的恶,并倾向于猜测这种恶存在故意的成分;会将正外部性视为道德上的善,并倾向于猜测这种善是无心之举,而非行为人立心行善。这种不对称性被学术界称为诺布效应。

  诺布效应意味着,越是与我们的道德观念相左的行为,我们就越相信行为是故意的。由此可见,人们在评价行为时,客观事实并非是影响行为评价的唯一因素,价值取向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而这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

  举一个例子。若假设张三注射疫苗产生的正外部性与李四养狗产生的负外部性达到相同的程度,则经济学家可能会建议,在补贴张三的同时应该向李四征税,并且补贴的额度与征税的额度相等。然而,对大众而言,李四养狗很可能具有存心与邻居“过不去”的不良动机,故应加以额外的税收惩罚;张三注射疫苗主要是为自己考虑,故不必补贴鼓励。

  外部性的诺布效应表明,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惩恶”与“扬善”同等重要,而一般人更倾向于“惩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