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库(二*含解析)

 缘来是你9520 2019-01-21


一、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试赏析二、三联在写景上的妙处。(5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山行阅读答案项斯

1.此两联写景深得动静之妙。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颈联“缫丝声隔竹篱闻”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村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分别指出两联的动静关系各1分,结合诗句赏析,分析作用3分)

2.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作者在前三联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表达了对山村野景的喜爱。尾联“不惜”随卖药归来客遁迹空寂的云山,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

(两种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各2分)

试题2

3.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山间村落:枥木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有一条溪水流过,被几户人家共同分享着。

B、颈联写村民如何烘茶和抽茧,茅舍飘出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从而表现了山村农民生活的艰辛凄苦。

C、尾联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卖药材回来的人,最后随同这位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了。

D、末句的“不惜”是抒情的关键:山村风景已然如此明丽,那么山中的景色应该更为迷人吧!这样的结尾使感情更加深蕴而隽永。

5.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

3.七言律诗

4.B

5.“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去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试题3

6.尾联中的“不惜”一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态?(2分)

7.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这两句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

6.诗人愿意跟随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一词透露出诗人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2分)

7.动静结合,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群鹿竞奔、蹄落草掩,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明丽而富有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3分)

【解析】

6.试题分析:从“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的直抒胸臆中,可看出作者“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可从写法、内容入手,对于写景的往往先说出描绘了什么画面,再答表现了什么情感。如本题,从所描写的事物可把握住“动静结合”的手法,再描述画面“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群鹿竞奔、蹄落草掩”,最后说出其表达效果“出了山间景色的明丽而富有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即可。

 

二、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 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鞘(shāo):鞭梢,栓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 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 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 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 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 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浣溪沙·洞庭》鉴赏试题及答案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4)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3).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4).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三、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释】①王庭珪(guī),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芦溪,隐居五十年。雨脚:即雨线之意。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答案:

(一)1.B  2.C

3.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画面,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3. (3分)薄雾笼罩山村,到处能听到黄鹂婉转鸣叫,/麦垅间,轻盈的紫燕上下翻飞。/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4.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答案此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写了天忽然晴了,山原被雾幔遮住了,此刻山都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上没有散去的云像人披了件衣服似的,诗人把用人的动作和形态来写,形象生动,这样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写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5.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资料是什么?请具体回答。

  答案(1)早春时节,一场及时雨,雨过天晴,景色完美。

(2)村子周围黄鹂鸣叫,麦垄上紫燕飞舞,生机勃勃。

(3)吹笛骑牛,田家早耕归来,无比快乐。

 

 

四、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

C.“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迸发出来。

D.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 的美景。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

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

C.“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一)

1A 2D

 

3.作者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诗人笔下的初春有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词中迸偎两字极好,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阅读练习二:

5.词的上片,一个竞字生动地写出了花儿的勃勃生机;词的下片,一个 字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羞羞答答。(1分)

6.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做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分)偎

2.(3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柳条映衬斜阳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可从问句的角度答题。如运用了问句的形式,写出了词人陶醉于美景之中,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作者

欧阳炯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年七十六岁。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蜀亡,归后唐,为秦州从事。孟知详镇蜀替号,又为中书舍人。广政十二年,(公元九四九年)除翰林学士。累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盐修国史。后随孟昶归宁,历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待。又善长笛,太祖曾召他在偏殿吹奏。后因事罢职。以本官分司西京卒。炯性好诗歌,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所作词今四十八篇。见《唐五代词》又为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作序。

 

7.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

8.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3分)

:

【答案】

7.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1分)(共3分)

 8.“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2分)和强劲的生命力。(1分)。“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2分)(共3分)

9.“花偎雪坞浓香”中“偎”字用得极好,你认为好在哪里?(2分)

10.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9. “偎”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娇美,富有情趣。(2分)

10.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五、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②际夜:至夜。③潭烟:水汽。④弥漫:渺茫。

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①偶遇。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 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答案:1.C(2分)2.D(2分)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

答案: 幽意(或幽)。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春泛若耶溪(綦毋潜)

4.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在曲折回环的行进中,对 (用概括的语言)等景物进行描摹,创造出一种幽美、迷蒙的境界,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5.全诗的主旨是诗歌中的两面个字:

6.全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4. 春江 月夜 花路

5.幽意

6.爱好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愿意做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翻译】: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 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 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 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闪光。

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 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 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赏析: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的作品。此诗在描述春夜泛舟若耶溪所领略的幽美景色中,寄托了诗人闲适隐逸的情怀。诗以抒发隐逸之思、随遇而安的情怀开始,统摄全篇。正由于诗人幽意不断,所以才在春夜泛舟,游赏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的若耶溪。诗中着力描绘所见优美景物,有着鲜明的动感。全诗幽意无限,景物清新,极富画意,是綦毋潜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水清如镜,照映众山倒影,窥之如画。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会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六、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②公元752年,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           、湍上急流、       的金城美景。(2分)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案:

(一)(5分)

1. (2分)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2. (3分)C

 

 

3.“至今羌笛怨无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怨”,表面上是羌笛的怨声,其实也是诗人的怨声。眼下的边关并不安宁,社会也不太平,忧怨的笛声,是对富国强兵的期盼,是对戍守边疆英雄的呼唤,更是对边关形势的担忧。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①三、四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水声如箭,残月如弓,有着一种磅礴的气势,给人以急促紧迫之感。②五、六句运用典故,“羡溪老”的典故委婉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吕尚一样遇贤主、展才华的愿望。③衬托,前四句写出了边塞的苍凉雄壮,衬托诗人慷慨豪情。(任意回答2点即可)

5、前四句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答: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

6、后四局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7、诗歌的三、四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比喻。水声似箭,残月如弓,有一种磅礴的气势,给人以急促紧迫之感。

作品鉴赏

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七)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作者简介】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答:         

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1.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3分) 
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2分) 
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3分) 

 

4.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答案: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1分)

5.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答案: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客居异乡凄冷愁闷,用于表达倦懒思归之心情,以及韶华易逝的感慨。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作者单用之。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同时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瑞鹤仙(蒋捷)贺新郎(蒋捷)女冠子(蒋捷)刘克庄 一剪梅 鉴赏赏析阅读答案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与作者的凄苦形象对比,突出思归的心绪。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4] 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一旦破败,不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5]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5] 。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八)、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2分)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

答:        

 

 

答案:

1.以动衬静(对比)(1分)    清幽(寂静)(1分) 

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1分);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行十分生动(1分)。

译文: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意对即可)  
2.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三点即可)

3.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最后一联写作者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请加以分析?(5分)

【答案】诗中描绘了一个内心充满思乡之情的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尾联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颈联意思曲折,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