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123xyz123 2019-01-21
            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
  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另外,这种类型的诗词一般是以写“静”为目的,读过一首诗整体感知之后,如果感到这首诗在营造一种宁静清幽高远的意境时,我们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以动衬静的手法。而一般营造这种意境的诗词表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热爱自然、醉心于田园生活,另一种一般是内心孤寂境遇凄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有一首诗或词有这样的主题,我们要研究一下其描写的景物是否有“静”的特点,如果有,就要判断一下是否存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是古人对虚实的概括。说白了,虚就是无、假,实就是有、真。具体到是诗歌中,实即是真实的叙述、描写和实在的景物,虚一般是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事物。
  1. 实例解析。
  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借梦境来写对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乡的妻儿,却偏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象远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乡的场景,表现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2. 解题示范。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词语是我们的重要依据,比如上文中的“梦”、“想”“思量”等等。这些词语点出了其统摄的诗句是梦境是想象,自然与前文或后文的实写形成对照,凸显主题。
  无论从上文一些实例还是从人之常情推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之所以要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或者说在“实”的基础上写出“虚”来,是因为所写之“实”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从上文实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如思乡之怀人之情,当这种情感十分强烈之时,自然就会产生幻想、梦境,想回家自然会想象或梦见回家,思念亲人自然会想象或梦见相聚,与其说虚实结合是刻意而为之,还不如说是情感发展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在遇到一些诗歌有较强烈的思乡怀人(当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种比较急切的感情)情感时,我们要判别一下,是否有“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三、细描白描
  细描也称“工笔细描”,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特点是细致、丰富,鉴于高考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篇幅一不会过长,所以,像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较长篇幅细致描写人物特征的细描很少出现。   我们重点说说“白描”,所谓白描主要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描写环境、事物,不修饰不渲染,重视原貌,只通过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来表情达意。
  1. 实例解析。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画面中,并无浓艳的色彩,也无繁复的修辞,只是诗人眼中画面的真实再现,为诗人表达深刻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数笔就跃然纸上,至于其卖炭的辛劳、生活的艰苦在“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等直观的描写中已经被读者用自己的联想捕捉到了。
  2. 解题示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关键要看形容词和其他的修辞格。如果用了比较多的形容词,或者已经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白描了。相反,当我们读到一首诗歌,发现它非常质朴,但这些质朴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征夫归家的见到的景象,却写出了家中的荒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兵役对百姓的伤害。
  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诗歌,通常是将能够引起读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观的事物直接呈现出来,以达到“不修饰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画法中的白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颜色香气精神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了。遇到这种题目,应结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观的人物、画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四、正侧面描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这几句诗是正侧面描写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语来写天姥山的奇,“天姥连天向天横”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势拔五岳掩赤城”则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的比较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无匹。
  描写按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中多见的是侧面描写或者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因为一般的正面描写很少能够引起注意,或者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点多数在侧面描写上,所以,我们的分析以侧面描写为主。
  1. 实例解析。
  李商隐有这样一首诗:“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诗要写的是吴宫生活的奢靡。但没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吴宫内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过日暮随水流出的残花,可以看出去宫内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过鱼龙听音乐的反应侧面来写音乐的美妙。
  2. 解题示范。
  山行杂诗四首(其一)
  【清】赵执信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绝天低。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1)诗人是怎样描写旅途中的行路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写:通过写岭路盘旋曲折,使人几乎迷失方向表现行路之难;通过写霜霰凄凄、风卷林叶、道路泥泞来突出行路之难。②侧面描写:通过写马足怯步、空山悲鸟来从侧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难。
  3. 思路指津。
  从对象上来说,描写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现了描写的句子,我们一定要分析描写的内容是不是对象本身的性质特征,如果是即为正面描写,如果不是,而这些描写又起到了读描写对象的衬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注意,抓住侧面“写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两个关键点。
  五、抑扬法
  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多数的诗歌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扬的例子,比如王昌龄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意兴盎然地画好妆,登上翠楼看风景,“忽见陌头杨柳色”笔峰一转,对当初支持夫婿出征顿生悔意。这样的手法我们称作欲抑先扬。但出现在古诗词当中更多的还是欲扬先抑。
  1. 实例解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先写游园不得,敲了很长时间门没有人应答,心情不佳,而下来终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红杏深处墙外,让诗人得以释怀。
  2. 解题示范。
  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答: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别此类手法的关键点是抑扬之间一定会有鲜明的转变。无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人物感情上还是景物描写上的变化都会很大。所以大凡诗歌前后部分有强烈反差的就可以断定其用了抑扬的手法。答题时也主要是把两部分内容分别叙述,再强调其反差,最后写出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
  总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止上述几种,只是其它手法有些与修辞重合(如对比),有些可以归入表达方式中的抒情方式(如乐景衬哀情等),有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并未出现,因此本文只就以上五种手法进行了分析。诗歌鉴赏这一部分的关键还是读懂诗,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技巧都无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头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