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老人养育第三代”现象

 木香草堂 2019-01-21
乐器边框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关注“老人养育第三代”现象

    三年前,我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退休应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大学分校之邀,登上了《孙辈教育》讲坛。另外在我的身上又增加了一个“外公”的“头衔”。不管是与《孙辈教育》班的每位学员一起探讨交流,还是与我的小外孙一起成长,我深深感到:“老人养育第三代”现象,在全国虽未作过准确的调查,但在上海,竟占家庭的百分之八十六!,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可以这么说:社会之和谐,家庭之幸福,第三代健康成长都与孙辈教育紧紧相连。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养育第三代的过程中,他们既享受着天伦之乐,在感受亲情的同时,又不可避免感到困惑和迷茫……一《孙辈教育》班的学员在退休之前,每人都有自己的为之努力的工作岗位和理想的职业,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公交公司的调度员,有的是普通工人……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家家都有一个活泼可爱的第三代,但谁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从我们升级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天起,就不再是自由人了,已被一条无形的绳索“套牢”了。“当然“套牢”的形式各不相同,从时间的配制与结构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一)、早送晚接模式谢奶奶的小孙子已进幼儿园了,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爸妈通过“找熟人,通关系”,好不容易进了一所“示范幼儿园“,但这所幼儿园离家足足有二站路,为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路途再遥远,也心甘情愿。谢奶奶的任务是每天早上送孙子进校, ,每天下午三时半之前,必须准时等候在幼儿园门口,等待学校放学,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从不间断。韩外公和他的老伴有两个女儿,两个小外孙只相差六个月。如今,两个小外孙都已进幼儿园了,但一个住在上海的东北角,一个住在上海的西南角,为了接送“第三代”,两位老人只能“分居”两地,为了儿孙在各自的“岗位”上“早送晚接”。(二)、日进夜出模式金奶奶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二个门牌相隔50公尺路程,金奶奶为了支持自己的儿子在事业上拼打,尽责尽力做好自己的“钟点工”:每天早上七点去儿子家接班,烧早饭、带孩子、打扫房间……晚上七点,全家吃好晚饭,才完成一天的工作,将孙子“移交“给儿媳,带着疲惫下班回家,几乎每天都是“七出七进”。(三)、全天候模式宋奶奶从她的小孙子呱呱落地那天起,她便全方位进入角色。白天,她和她的老伴承担了儿子家全部家务,两位老人明确分工:她的老伴每天带小孙子去公园,宋奶奶则以“买、汰、烧“为主,应付每日三餐。晚上,为了让儿子和媳妇有更充沛精力投入工作,小孙子与俩老人同睡一个床,一个夜里还得从热被窝里起来,照顾小孙子吃牛奶,换尿布……(四)、明确分工模式郭爷爷是大学教授,是全家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他的孙子已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全家五口人,处在人生不同的三个生命周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全家二代人为了第三代都有明确分工:奶奶分管孙子的饮食营养,孩子的妈分管孩子的一年四季的服饰时尚,孩子的爸则负责带领儿子外出活动,星期日让儿子去业余学校弹钢琴,学英语。郭爷爷每天负责放学后的“陪读”,检查孙子的作业,保证他的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五)、完全取代模式万爷爷的儿媳今年生了一对双宝胎,全家真是双喜临门,两亲家对小宝宝喜欢有加。小宝宝满月以后,全家开了家庭会议,决定:为了“满足”两亲家对第三代的亲情,让双宝胎姐妹“一分为二”,老大由爷爷奶奶喂养,住在浦东;老二由外公外婆喂养,住在宝山,每月节假日才“团圆“一次。从此以后,万爷爷开始替代他的儿子,充当宝宝的爸爸,他的老伴,成了宝宝的妈妈。万爷爷的亲家同样也进入孩子爸妈的角色,他们说:“自己好比又多生了一个女儿。”(六)、轮流上岗模式翁外婆和她的亲家都已退休,大家都愿意为第三代发挥余热,他们的子女为了“端平一碗水”,轮流享受“天伦之乐“。于是,两亲家隔周去子女家上岗,从家务料理到孩子的教与养,孩子面对的是来自两个家庭的文化,一个是严格要求,一个是放任自流,不同的期望目标,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小脑袋中碰撞、冲突……二如果我们走进他们的家庭,可以这么说:家家都有两房乃至三房二厅的住宅,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乃至气派的家俱,然而当走进他们每个家庭的“孙辈教育”,却可谓天壤之别: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文化,祖父辈两代人各不同的亲子互动的模式,有的是亲而不教,有的是又亲又教,有的是教而不亲,有的是不亲不教,每个家长都有自己信奉的教育”法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千姿百态的“育子图”。 一、 冲突碰撞型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教育观念上碰撞,培养目标上不同,教育要求上差异,管教方法上不统一,在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甚至相互抵消。例:杨奶奶和他的儿媳为了她的小孙子经常会“干仗”:在孩子的习惯问题上,孩子爸妈认为: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底线不能突破,例如:吃饭之前必须洗手,吃菜不能偏食,鱼肉要吃,蔬菜也要吃,晚上九时前必须睡觉,杨奶奶则认为:孩子还小,干嘛这么要求,大起来自然会好,我养了五个孩子不是都挺有出息?一次,为了要求孩子吃青菜,儿媳说:不吃青菜,什么也别吃,饿一顿尝尝饥饿的味道!“杨奶奶马上“保驾护航”:“算了,算了,饿出了胃病咋办?”二、 自有一套型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孩子的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之间,两种教育观念,两种教育方法,虽然从不发生正面的冲突和碰撞,但投射到孩子身上,却是背道而驰的,这也许是一种隐性的冲突,带给孩子是一种迷茫和无所适从……例:小玲今年七岁,活泼可爱,她的爷爷奶奶和她住在同一小区,但他不喜欢到爷爷奶奶家去,因为爷爷奶奶要对她管头管脚,事事都要严格要求,一次她把一张废纸从窗外扔到小区的绿地,爷爷非要他下楼检起来,扔到废物箱。她喜欢外婆,尽管外婆住在很远,但每星期日,她都会嚷着去外婆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她,每次去总会给她买很多零食,还给她另用钱。三、 错位越位型孩子对祖辈的依恋超越对其父母的依恋,由于祖孙之间过度依恋,成为亲子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祖辈时时处处干预父辈对其子女的教育,以教育者自居,甚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受到削弱,从而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依恋障碍。例:王爷爷认为自己的儿子对孙子管教太死: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按照王爷爷的观点:看电视有什么不好?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于是,王爷爷成了小孙子的“坚强后盾”,他对小孙子说::爸爸不让你看电视,爷爷给你看,爸爸如果要打你,爷爷我来打他!”一次,王爷爷竞当着小孙子的面,打了儿子二拳,孩子他爸只好忍气吞声,“打不还手“。四、 互学沟通型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能有一个相互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在沟通互动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逐步走向统一。在孩子面前,不管是父辈还是祖辈,不仅是孩子的指导者,引领者,而且也是相互学习者。所以,二代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跨越代沟,共同成长的过程。例:马外婆自从参加了《孙辈教育》培训班学习以后,每上完一节课,她都会把老师在课堂讲的内容与她的女儿、女婿共同分享,什么“加德纳多元智能的理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及九个敏感期”“自我调节心态的三支温度计”……在马外婆带领下,全家重视学习,以科学理性精神去控制对子女的情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五、 优势互补型;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在教育下一代上各有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其中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上互补,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互补,在教育的效果上更趋优化。例:李爷爷退休之前,是中学里的数学教师,她的老伴是幼儿园的教师,他们俩为了第三代和谐均衡发展,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李爷爷偏重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思维体操,解放他的大脑,他的老伴则每天和他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拍皮球,跳绳,踢毡子,打羽毛球……解放孩子的腿,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嘴巴……让孩子的“视、听、动“均衡发展,健康成长。六、 一元化领导型主要表现:一个孩子面对四个祖辈,二个父辈,来自原生态的六种家庭文化,如何形成一种文化,一个权威?那就是“一元化”领导。用老人的话:“是他()的孩子,()决定怎么教养。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允许一种价值观,一种声音,一个权威,那就是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的主渠道是亲子互动,父母需要在做父母的体验中成长,世上原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祖辈家长在领养孙辈过程中只是代理监护人,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决策权是孩子的父母,要听从孩子法定代理人的决定。就是说,孩子的父母是核心家庭这所家庭学校的法人代表。例:“孩子发热38.5度前,不吃退热片;为防止到医院交叉感染,用退热药后坚持不看医生;血象化验后尽可能不用(吃)抗菌素输液。”这是孩子父母对孩子健康问题一个原则,不管是谁都严格遵守。唐外婆看到孩子反复高热,真心疼啊多么希望早点“药到病除”,然而,唐外婆对媳妇的原则绝对服从,做到“说一不二”, 5年来,她已习惯宁可每隔十分钟给孙子量一次体温,不超过警戒线绝对不“轻举枉动”。有时,唐外婆带孙子去公园,媳妇说:“下午四时之前回家,别让孩子玩得太累了!”唐外婆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迟到五分钟。从来都会自觉遵守,这就是孩子代理监护人的本分,代理过程中的底线是不伤害孩子和他人。三、如何让每个老年朋友从各自家庭实际出发,寻求一个和谐互动的孙辈教育模式,已成为每一位学员的理想追求。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也不管大家庭中祖辈参与孙辈教育的时间配制和模式,和谐互动的孙辈教育模式可以千姿百态,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使自己成为一位阳光老人做一名“三开”爷爷奶奶。首先是“开心“,生活快乐每一天,在享受天伦之乐中,感受生活的乐趣。第二是开明,在跨越代沟中,与年轻一代和谐相处。第三是开窍,在终身学习中,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学习新观念,学习新理论,获得家庭教育的智慧。()要处理好三种关系:1、祖辈与父辈关系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责任和义务。孩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也是谁也无法取而代之的。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的教育。因此,祖辈在对第三代教育中要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祖辈应乐于当配角,当好称职的配角,不要越俎代疱。祖辈与自己儿女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营造一个二代人之间沟通分享的的家庭环境;年轻的父母要尊重理解老人,他们在第三代教育中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祖辈教育又有其客观存在的弊端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比年青人要慢;因此,倡导老年人向青年一代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年轻人要为老人的学习提供环境和条件。2、祖辈与“第三代“关系。祖辈与孙辈的关系,是一种“隔代亲”的情感依恋,如果祖辈对孙辈过度庞爱,必然造成孙辈对祖辈过分“依恋”,以致磨灭孩子的独立性。当前,在孙辈教育中的主要倾向是对孙辈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心甘情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容易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对孩子过度限制保护,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冒险和创新精神,3、祖辈与亲家关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亲家”对第三代的教养,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分岐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亲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寻求教育的合力。作为孩子的父母要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以求得在科学理念的前提下,对共同的下一代,在教育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不要我行我素,各行其是,相互抵消。祖辈与孙辈,一个是黄昏,一个是黎明。是人生的两端,是生命的二极。孙辈教育是人类生命的交接,隔代人之间心灵的对话。作为祖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是家庭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孙辈作出榜样。祖辈退休以后,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养第三代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辅助配角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充电,向自己的下一代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成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真正跨越代沟,使自己成为一名阳光的老人,成为开心、开明、开窍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

http://hi.baidu.com/leshanyao/item/92bb3d825434ccede596e016

关注“老人养育第三代”现象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