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禧攻略》里的枇杷叶其实应该这样用

 369蓝田书院 2019-01-21

新剧《延禧攻略》已经刷爆各个公众号了,这次整体影像风格的呈现从配色,构图,到服饰大家都给予一致好评,但按照宫斗剧的套路,宫廷的娘娘们必定会有孕,有孕的娘娘必然会遭遇打胎的阴谋。



《延禧攻略》自然也不例外,才开播不久就为五阿哥永琪的亲娘愉贵人,安排了一段被打胎的情节,而端上打胎药的是剧中高贵妃,她借着给愉贵人治咳嗽的机会,将送有毒的枇杷膏给愉贵人喝。



祖国传统医学又有一味中药躺枪了,

这次是——枇杷叶。



关于枇杷叶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川贝枇杷膏,它适用于咽喉干痒,声音嘶哑,咳嗽痰多等症状,枇杷膏膏体浓稠,有杏仁香,味甜,是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的良药。话说之前川贝枇杷膏在美国成了最新网红,卖到脱销的新闻还历历在目。



但其中入药熬膏的正是枇杷叶而不是枇杷果酱,这枇杷叶怎么就是毒药了呢?入药又是否有新叶,老叶之分呢?


《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枇杷

叶: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

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

刷去黄毛,蜜炙用,不去黄毛,

入肺中,发咳不已




所以枇杷叶最大的问题是背面有一层绒毛,这层绒毛如果误食,对人的咽喉、肠胃等有比较强的刺激,或许就会出现如同魏璎珞的呕吐等症状。



因此,新鲜枇杷叶一般不能直接入药,而是要经过炮制。以蜜制枇杷叶为例,需要把枇杷叶背后的绒毛刷去,用水洗净,再切丝,晒干。做好的枇杷叶丝,还要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才是入药使用的蜜制枇杷叶。枇杷叶在入药的时候,一般会选取枇杷树的长大的成叶,不会特别追求老叶,不选枇杷叶的嫩芽,并不是有毒,而是嫩叶不容易炮制。



剧中魏璎珞还提到,她小时候曾误食果核,之后呼吸困难、呕吐不止。但实际是枇杷果核并没有毒性,但如果误食后卡住可能会导致呼吸苦难、窒息等,这些并不是因为毒性所致。

虽然枇杷叶有止咳作用,但中医看诊讲究辨证论治,需要专业医生给予用药指导。



但是秋天一到,很多妈妈们不约而同的紧张起来了,因为家里的熊孩子,又要进入感冒咳嗽频发期了。

一说起“孩子咳嗽总不好”

大家立刻就会联想到“多半是肺热”

然后就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这个魔性的广告真是洗脑啊。



什么是“表证”

咳嗽总不好,病情就已经是由表入里了,所谓的表,即是“表证”主要症状有;怕风,怕冷,身体疼痛,鼻塞,流涕。这是感冒的早期症状。

这时候还没有“肺热”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入里,到“肺”里,同时表现出“热”的性质。


什么是“肺热”

这时候,我们称之为“肺热”。主要表现有:咳嗽痰黄,口干喜冷饮,烦躁,发热,舌质红苔黄,但有时也伴随一些“表证”的症状。

如果小孩咳嗽总不好,符合“肺热”的特点时用一些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是没有问题,但孩子咳嗽总不好真的多半原因是肺热吗?


食积

小儿脾胃较弱是他们的生理特点,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家长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主食零食饮品都很齐全,但孩子却开始不爱吃饭,偏食(爱吃肉不吃菜),肚子胀,便秘,大便臭,感冒后咳嗽总是迁延不愈。

对于这一类症状可以用些保和丸,大山楂丸,或是小儿按摩手法:捏脊,让腑气通了,咳嗽也会有改善。


还有一种情况是“燥咳”

很多孩子感冒发烧好了后,还会有咳嗽。这种咳嗽特点是干咳无痰,口干,鼻子干,甚至早上起来鼻腔内有血痂,首先很多家长早已准备好了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咳嗽症状。



其次“润肺”的方法还有哪些呢,比如秋梨膏(自制效果更佳),蜜炙枇杷叶,雪梨百合熬糖水,百合粥(1岁以下小儿禁用蜂蜜)。都有“润肺”的功效。



同时在饮食上需要严格控制辛辣刺激的不吃,否则咳嗽会更激烈。

多喝温开水,温米汤等温热饮,温养脾胃,补充体内水液,稀释痰液以促进排出。

忌食生冷瓜果,“形寒饮冷则伤肺”,冰箱取出的西瓜、可乐等都不利于久咳的康复,易生痰饮,从而停聚肺内,引起反复咳嗽。

    


永远不要忽视运动的作用,运动可以通三焦,加大流通,清理库存。你会发现,在大自然下,孩子流露出来的笑容是最天真无邪的。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远离二手烟,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隔离传染性疾病,防止交叉感染。

这些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的咳嗽,或者燥咳症状不明显,具有兼证类型的时候,就不太合适了,如果不确定辨别是否准确,建议找医师就诊治疗。


小孩体质弱,生病吃药难,可以试试捏脊啊,如何才能知道宝宝是否适合捏脊呢,想了解小儿推拿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中和我们交流。



专家介绍


夏以琳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 特聘专家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  主任医师

简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师从儿科泰斗董廷瑶和全国名老中医邵长荣教授,擅长治疗小儿反复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小儿厌食、胃炎、呕吐、消化不良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等病症。为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 “小儿厌食证”专科的学科继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优势专科(小儿消化专科)负责人、上海市临床优势学科(小儿哮喘)的主要负责人。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部级和局校级科研课题近20项。主要研究工作有:董氏指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技术整理与研究,董氏开胃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防感散预防小儿感冒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邵长荣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柴胡平喘方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止咳作用的研究等。研究成果曾获1993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研究的防感香袋预防小儿感冒通过上海市科委的鉴定。


擅长:治疗小儿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皮炎、小儿厌食、胃炎、呕吐、消化不良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遗尿,多动症,抽动症,性早熟等病症。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14:00--16:00 中医儿科专家门诊



作者:张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