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有, ———— 司马光注:存养万物而不取以为己有。 为而不恃, ————司马光注:圣人于天下不能全无所为,但不恃之以为己力耳。 功成而弗居。 ———— 司马光注:不自满假。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河上公章句: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59 、 吉宁定理 : 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 提出者 : 美国管理学家吉宁 。 点评 : 不怕错误的人 , 错误往往也离他最远 。 60 、 卡贝定理 :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 提出者 :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经理卡贝 。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 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 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 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在录像现场和录音间里,有两种非常有名的用来提醒时间快要结束的手势:一种是场务用手按顺时钟的方向划大圈圈,意思是赶快;另一种则是切割喉咙的手势,表示“卡!立刻停止,时间已经到了。” 日常生活中,你经常需要暗示跟你谈话的人你有多少时间,有些人一点也不怕说:“我要走了,再见。”然后就走掉或是起身离开。余总正是这样的人。有一次某记者必须在假期的前一天见他,余总在谈话一开始就告诉记者,他非常忙,但他会给记者5分钟的时间。记者尽快述说意见,但还是超过了几秒钟,当记者暂停准备说下一句时,余总插嘴:“你的5 分钟到了,我敬爱你,但是我得走了,圣诞快乐。”然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向办公桌,开始埋首在他的文件里,会谈就结束了。 我们都碰到过必须尽快到其他地方去的情况,然而,似乎没有办法能从正在进行的谈话中脱身而退,而不会冒犯正在说话的人。同时,当我们在等对方说到一个段落时,五脏六腑都在翻搅。突然结束对话的变通方法是学习利用时间暗示。如此一来,你比较掌握时间,而且还会得到大部分与你往来的人尊敬和感激。让别人知道你的希望是什么,如果你要让对方知道你结束谈话的时间就是6 点30 分,你可以说:“我想我们不可以晚一分钟离开,因为6 点30 分以后交通状况就差了。”然后,让他们知道你到时候就会离开。 假如精确并不是很重要,可以用“左右”这两个妙字。例如“宴会在7点左右开始。”如果在你社交圈里的人不用“左右”,可以说:“大概7 点。”我知道有一位主管将约会时间都安排在如10 点5 分、4 点35 或3 点40 分,而不是整点,也就是暗示约会时间必须准时。当你确认一个约会时,你可以利用时间暗示。例如:“嗨,我是汤姆,我今天很忙很忙,我只是要确定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给予“我今天很忙很忙”这样的暗示,可能非常有效。确认约会的目的是要肯定要见的人确实会来,而且暗示这个人,时间对你很重要。 总是有一些人看不懂暗示。对他们来说,除了直截了当的结束外,没有什么其他有效的方法。某电视网的老板凯·柯波洛维兹对她的员工采取的就是直截了当的政策,当她觉得会谈应该结束时,她会转身开始看桌子后面档案架上的文件。她说:“我尽量在转身结束谈话时,不要太失礼,但却难免会失礼。你不得不这么做,而且有时候你必须把椅子往后推,站起来送对方到门口,我发现这样做反而很省时间。”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尽之道,则当与彼囊也者,赌乾坤于俄倾,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 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 ——叶采集解:《外书》。紧要,谓纲领也。 ——张伯行集解:解经可以不同者,谓文义也。紧要处不可不同者, 谓道理也。如心性理命之旨,道德纲常之要,本领一差,则学术都 差。若止字句之训诂,意见各殊,固无甚害。夫子云:“《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孟子云:“吾于《武成》,取二三策。”朱子取《胡氏春秋》,谓其“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叙九法”。皆于紧要处留意也。 —— 程 子 曰 : 「 讀 論 語 : 有 讀 了 全 然 無 事 者 ; 有 讀 了後 其 中 得 一 兩 句 喜 者 ; 有 讀 了 後 知 好 之 者 ; 有 讀 了 後 直有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者 。 」程 子 曰 : 「 今 人 不 會 讀 書 。 如 讀 論 語 , 未 讀 時 是此 等 人 , 讀 了 後 又 只 是 此 等 人 , 便 是 不 曾 讀 。 」程 子 曰 : 「 頤 自 十 七 八 讀 論 語 , 當 時 已 曉 文 義 。讀 之 愈 久 , 但 覺 意 味 深 長 。 」 |
|
来自: 文化学者 > 《阅读聆听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