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途中,为何向一只挡道的愤怒的青蛙敬礼?

 百花A彩虹 2019-01-22

韩非子说:“夫赏罚之道,利器也。”就是说,赏罚是治理国家的锐利武器。为什么这样说呢?韩非子举例说明: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途中,为何向一只挡道的愤怒的青蛙敬礼?

鳝鱼像蛇,蚕却酷似青虫。人们看到蛇就会惊恐万分,见了青虫就会产生恶心的感觉。尽管如此,妇女们却能够心平气和地抓蚕养蚕,渔夫们也勇敢地捕捉鳝鱼。只要有利可图,人人都会忘掉不快的憎意,而表现出非凡的勇敢。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途中,为何向一只挡道的愤怒的青蛙敬礼?

越王勾践带兵攻打吴国时,路上碰到一只青蛙伏在路当中,愤怒地盯着他,于是,勾践向青蛙敬礼。“大王,您为什么对青蛙敬礼呢?”将士们好奇地问。“一只小小的青蛙竟然有这种震撼的勇气,我怎能不对他敬礼呢?”听了勾践的话,将士们都说:“只要有勇气,就算是青蛙,大王也会对它敬礼,何况是勇敢的将士呢?”因此,在越国复国的战斗中,勾践的将士们不顾生命安危,勇敢前进,奋勇杀敌,绝不后退,因为他们认为在刀剑之下必有赏赐。最终,越国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途中,为何向一只挡道的愤怒的青蛙敬礼?

韩非子举这些例子说明,人是利益的动物。一旦知道有利可图,人们就会不顾恐惧、厌恶,而甘冒生命的危险,去获取利益。既然如此,赏罚就成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最有效的权柄,所以韩非子说:贤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臣民的手段,不过是两个权柄罢了。两个权柄,一个是“刑”,另一个是“德”,诛罚有罪的人就是“刑”,奖赏有功的人就是“德”。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途中,为何向一只挡道的愤怒的青蛙敬礼?

韩非子的这些思想,被历代明君广为接受。唐太宗李世民说:“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魏武帝曹操也说:“未闻无能之士、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他们都强调了赏罚必须严明的道理。

越王勾践在讨伐吴国的途中,为何向一只挡道的愤怒的青蛙敬礼?

韩非子从人的利益角度来论述赏罚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也许并不全面,但却抓住了要害。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支配的,利益不仅仅指物质利益,而且包含着人的声名、荣誉、地位等。当我们看到现代人为了金钱不顾一切,为了名声、荣誉、地位竞相角逐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到韩非子思想的深刻犀利吗?这一观点早已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一种持久普遍的适应性,你认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