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纳巴特尔出生在牧人的家庭。在崇尚自然、野牧人生的追梦中,萨纳巴特尔童年的野性得以自由发展,他向往更辽阔的天人合一。 1961年,从小喜欢画画的萨纳巴特尔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学院 (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带着对美术的热爱,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把“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选择了锡林郭勒盟作为他的毕业去向,于1965年9月乘车奔向锡林郭勒大草原,开始了他走向草原的第一步。 萨纳巴特尔和草原的约会是一生的,用他的心、用他的情、用他的全部,来热爱它,歌颂它,他要让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凝聚在他的画纸上。 《摔跤之歌》1990年 《神奇的呼唤》2004年 萨纳巴特尔的美术作品,反映的都是草原,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株小草。无论是什么,都饱含了真、善、美,饱含了深切的爱。 假如您有幸看到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黄羊,你会为这大自然的生灵而感动。萨纳巴特尔笔下的黄羊,不仅仅凝聚了画家的情怀,更将黄羊的灵性、美展示出来,从中,我们可感悟到许多。 萨纳巴特尔笔下的牛、马、羊、骆驼等动物,栩栩如生。那些动物,仿佛都印刻到了画家的心里,无论画什么,都是信手拈来一般。在他的许多描绘动物的作品里,他对马的喜爱更是独特,不同的读者来解读他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传神和美! 萨纳巴特尔作为一位画家,他十分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从不闭门造车。所以他创作的草原作品,都有浓郁的真实生活气息在其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思考。 萨纳巴特尔喜欢黄羊,不仅喜欢欣赏,还喜欢画。它们在他的心里,是草原自由之神。黄羊没有国界,它们驰骋于大自然,无拘无束。它们不侵犯同类,不侵犯别的生灵,它们的生存条件十分简单,逐水草而居,生存、繁衍。 然而,黄羊等野生动物却被贪婪的人类恣意捕杀,破坏了草原的生态,暴露了人的贪欲。因为对自然生态的无知,人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有了这样的反思,当萨纳巴特尔再面对黄羊时,他想拥有的不再是它们的皮肉之躯了,他想与它们的自由拥抱,想与它们赐给大自然的美好拥抱。就这样,他开始用绘画语言,带着人类忏悔去描绘黄羊,把它们的灵性、灵魂都展现在他的画面上,用他的心把草原的自由之神凝刻在作品里,让更多的人去感受黄羊给予人类的启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生灵获得真正自由的神奇。 他所描绘的黄羊,是要把它们的善良、顽强、友爱都表现出来,把它们那种无国界、无地域的博大精神表现出来,把它们那种群体意识表现出来。在不断的和黄羊进行心灵交融的过程中,他深深地热爱它们,是它们给了他书本上所没有的感悟,给了他理论上永远也没有的感性认识,让他的心灵回归到大自然的纯净中去,再不被物欲污染,不被虚幻的东西所诱惑。是它们,让他的心再获安宁,再次回归到天人合一的大自然中来。 《蒙古搏克》2008年 《马杆子》1988年 《跤王的故乡》2008年 《路》2006年 《草原红》2002年 《风雪牧马人》2006年 《节日盛装》 《夏营盘》2008年 《漫游草原》 《壮歌马上行》 |
|
来自: 昵称25934206 > 《儿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