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老师,莫让“主流”蒙蔽了你

 昵称60289047 2019-01-22

这几天讲苏轼的《赤壁赋》,不少老师总是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要学习苏轼那旷达的人生观。”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在那个以精英为主导的传统中国里,特别是两汉以后,在士大夫身上,有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糅合——“进”则儒,“出”则释、道。此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达则兼济,穷则独善。

诚然,他们可以于山水徜徉中忘我,可以于田亩躬耕中寄情,亦可以于著书立说中超然。斯人远去,风神犹存。

较之于那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成功转型——作为人的人格早已沉沦,作为学人的风骨早已荡然无存的孤魂野鬼们,有谁能说中国古代士大夫们不够旷达?

虽命途多舛,但不变的是骨髓里对做人的那份担当和坚守。

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这样一个普遍且永恒的价值观——人生来都想要获得他人、他生存的这个环境的认同。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只要是人,概莫能外。

甚至何止人这个物种,你家里养只宠物,在渴望认同这一点上,它何尝不是如此?

人人都想被认同,何况还是那品学兼优的饱学之士?

你很能干,出类拔萃,然而,人家现在就是不让你干,或者人家就是认为你干得不好,非但如此,还认为你有罪,甚至大逆不道、十恶不赦。

那么,此时,你内心的那种感受也许只有你才能说得清吧?或者,你自己也说不清,只因痛到深处。


刘兰芝,即便要被抛弃了,但她仍然不失礼仪和教养,临走之前,仍去拜别婆婆,此可谓“不管别人如何,做好自己,活成一束光”的典型。然而,刘兰芝绝不是那“改变不了天气,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的“掉进粪坑,安心吃屎”的愚不可及之辈,她不是工具,不是机器,不是唯唯诺诺的奴才,她内心的那份刻骨铭心,只有她自己知道。

苏轼,一个饱学之士,一个能让苏堤流芳百世的能吏、干吏;苏轼,新派容不下他,旧派容不下他,一个一贬再贬之人,是非功过暂且不论,就他自身而言,这一再被贬的遭遇,岂能让他安然如斯?

旷达是有的——物我两忘,顺其自然。

但这旷达有多少?可持续多久?

君可知,一旦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白发人内心的痛楚岂是你我可言的?岂是一时半会儿就可消弭的?一时间?恐怕这痛楚要伴随终生了吧?进食时、睡眠时,这痛楚恐怕不知不觉间就袭来了吧?纵然他有时,甚至时不时地劝自己要想开、放下!

那么,苏子瞻的痛呢?

苏子瞻他是人,不是神,所谓旷达,恐怕只是短暂的吧?一时间的吧?有谁能说得清他内心的伤痛会什么时候涌上心头呢?

也许就在举手间?投足时?

苏子瞻如是,陶潜如是,屈原亦如是。

生命个体一旦受到环境的严重挤压,能不变形就已经是万幸了,已经证明个体足够强大了,而若还想要生命个体在受到严重挤压后不留下伤痕,恐怕这要么纯属痴人说梦,要么就是励志文化者那一厢情愿的浅薄而狂妄罢了,还有,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之人又在给人灌那迷魂汤了吧?

不会说人话的,不外乎这三种人——傻子、蠢货、坏蛋。要不再加一种吧,那就是既是不择手段的既得利益者,又是在认知上极为糊涂的人——我常常称之为“二蛋”——蠢蛋和坏蛋的综合体。

特别是,我奉劝这些“二蛋”们,不要跟人家于某某比,人家于某某那可是精准的坏蛋,什么都明白,但就是要骗人、祸害人。你们?最多是个“二蛋”。


我常常说,人性、人情是复杂的,唯其复杂,而唯其真实,反之亦然。有公式化、脸谱化的单一而标准的人性、人情吗?如果有,那只能做奴才、做工具、做机器了,也只能是乌合之众了。

哼!嘁!人家教参、教辅都这么说的,就你说的对?

拜托,拜托!不要这样怼人好不好?不要动不动以浅薄、狂妄示人,而竟不知自己早已贻笑大方。

教参怎么样?教辅又如何?我们干嘛非得整天抱着本教参、教辅不放呢?一天到晚端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前,啃呀啃的,大家可真辛苦啊!谁要说我们的老师不辛苦,我第一个跟他急!

可是,与其平庸的忙碌,何如精准地辛苦?我们就不能多读几本好书?

同仁们,于教语文而言,于班级建设而言,读书可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如此,面对文本,面对作者,我们想不多一份思考都是不可能的。

你可知,“思考”这件事它并非眉头紧锁的故作深沉,而是由读书而来的自然而然的内心涌动、大脑活动呢!

不要跟我说你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固然重要,甚至可贵,但倘若你不读书,仅凭那点生活经验,你充其量是一个“杠精”,如此而已。

所谓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的语文同仁们,鄙人最害怕听到但又是成天映入眼帘、充入耳中的就是:动不动就是“要微笑面对生活”“不要问生活能给予你什么,要问你能给生活带来什么”“不要管别人怎么样,不要抱怨,做好自己就行”“要让自己静下来,心态要好”的这些调调。

我们难道不觉得这些调调根本经不起一点推敲吗?难道不是吗?

它们符合人性、人情吗?它们不是让你做那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奴才、工具、机器,而就是不让你做一个有正当诉求的人吗?

感动这里”“泪奔那里”“开导这个”“教育那个”,人家赚得盆满钵满,然后让你学会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你难道认不清吗?既贫且忙的你呀,难道你认不清你这糟糕的命运是谁给造成的,而还要无限适应,甚至还要真心唱和、无限赞美吗?

你不觉得自己很可笑、很滑稽、很悲哀吗?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靠捡垃圾为生,还要供孙子上学——这让不知多少人为之泪奔。

这些披了美丽而神圣外衣的五毒,你还要膜拜到多久?

当你的内心失去了最基本的善恶是非标准,你那所谓的“感动”彰显的恰恰是你的无知。

抑制住你那汹涌的泪水,收起你那崇拜的眼神吧,不然,你的无知一定会令人作呕不止。


语文同仁们,人性、人情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该哭哭,该笑笑,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不要老是面带微笑,不要动不动就“正能量”那一套。

苏轼旷达,苏轼也许不会老泪纵横,但他的内心早已沧桑。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体会他的血泪,我们要看到他的踯躅。

不要动辄向文化名人学习,与其宣扬他们的旷达,何如同志努力,携手共建一个健康而文明的环境,让屈原等人的悲剧不再重演。

我们是老师,我们是在做教育,是在育人。特别是,我们是语文老师,我常常这样说“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就是说,在育一个独立而健康的人的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于人性和文明而言,数理化老师无知了,起码还能教数理化。而我们语文老师呢?一旦我们在亵渎人性和文明,请问,我们还能教什么?

鄙人的意见是:于人文方面,如果无知,那最好退出教坛,起码从此退出语文课堂,再不要以爱的精神去做那毁人不倦的事了,还做得那么一丝不苟,岂有此理?有点自知之明吧!

长得丑没关系,不是你的错。但倘若你还成天四处显摆、招摇,那你这个人就有问题了吧——那还不是在自欺欺人、自取其辱吗?

《皇帝的新装》都不陌生吧?

张某人并无恶意,发自肺腑、忧心如焚、万分感慨地说一句:语文老师们,好好教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