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胡同得去的几个小建筑

 昵称21405352 2019-01-22

  本文结构分三大块。


一:写到前头的话        

        滕工在本篇文章中,计划梳理北京老胡同中的几个经典的小建筑。绝对值得苦逼的建筑师们收藏,也值得去现场留一下“到此一游”的足迹。

        本文浏览预计需要10分钟,差不多十块钱的吧。对需要查字典阅读的朋友,阅读时间就不好说了。

         

二: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初衷三个:

        第一:滕工所在的集体今年比较往年,突然多了很多老建筑改造设计的项目,建筑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对于我们,往往只是求技而无艺。只是满足楼不倒、功能的基本需求、消防符合等等技法上的事情,而对于老建筑中文脉的延续、记忆的保留、新旧的共生等等文化艺术上的事情,少有关注(也许是能力的不够),因此滕工本着“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原则,做一下梳理

        第二:滕工近期预计进城去首都大北京办一点事情,中途有一点闲暇,可以现场看一看,当做看之前做的一堂功课

        第三:滕工作为伪建筑师,在设计创意上早在三十岁就已经死了,就等哪天咽气的时候再埋!但偶尔又会不满足这种状态,于是会发神经假装作热爱一下设计,研究研究好的作品,嘴里像含个橡胶奶嘴,哄着自个儿玩


三:本篇的内容

       本篇梳理了三个事务所共五个胡同里的小建筑。内容不做展开,因篇幅有限,点到为止。往后有时间再一个一个的深刨这些好设计的根,直到它们的祖宗十八代!

       内容如下:

(一)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的微胡同和微杂院。

       1,先看看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张轲,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去美国喝过洋墨水,美国刀也没那么好赚,于是就回国创了业。张轲同学是一个有态度的建筑师,做了一些列好的作品,五官长的本来就很紧促,于是乎在北京大栅栏胡同里做了几个紧促的建筑,非常有意思,作品算是和自己的长相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看一看张轲的气场,再看一看他的五官,有没有紧促的感觉???

       一会儿再看看他的紧促的微胡同和微杂院的设计。


         微杂院和微胡同是得过外国的大奖的,规模虽然很小很小。一般在中国官方,奖是很难颁到这类建筑师和这类项目的,就规模太小一条,必须彻底PASS。不过国内像张轲、王澍之流的先锋建筑师们,估计都会以获中国官方的什么优质工程奖而自卑,获这种奖后估计都没法见人,不好意思给人说。


        微杂院和微胡同都是解决北京老胡同的胡同问题,北京老胡同的大四合院原属于某一个资本家,后来被共产主义和谐后,于是就形成了N多家老百姓的大杂院,因为每一家的不断生根发芽,人越来越多。房间需求就越来越多,这些人就在院子里屋顶上,就插针插缝的加违建。胡同以至于一度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像《贫嘴张大明的幸福生活》张大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放在现在,张大明的行为得被城管打死一百次都少,让你违建!

 

       四合院属于历史,不能拆。又存在这么多脏乱差的问题。那么,张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在这个地方改造设计个作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精神需求,满足现代的新的需求,还能保护四合院的文脉。张轲做到了,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微胡同、微杂院。


       1,先看看微杂院的工作模型,能看出来作品对原有院子里违建的厨房等东西的改造和梳理。功能转变为公共空间、像微型图书馆、艺术空间等等。


       现状图、平面图各上一张,其实目前北京很多四合院有大院子的都不多了,除了像故宫等大户人家没有加建,老百姓的杂院基本都不是完整的院儿。院里四处都是违建,或者叫它“没有登记的建筑”

        这种建筑不能粗暴的拆除,这也是一个时代的体现。张轲在这里的策略是共生策略,保留了这个印记,对曾经那个时代的尊重。




        古树是四合院的灵魂,这么多年还没有砍,这可是个宝贝。树下的生活还是蛮有烟火气味的。张轲做的这个院子就有这么个树。



这张模型图能看出房子和院子的关系。


      这张图能看出来老房子中的新房子,插建了一个微型图书馆。这是一种手法,穿着中式的对襟大褂,大褂的兜里装着的是现代的手机,毫无违和感,和谐的狠!为什么四合院就必须室内都是雕梁画栋呢?

 


现场照片,从这张照片还能看出那个人多力量大的年代的违建的小房子



       这棵树很棒,这些小房子有了这颗树,秩序感就很强了,这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这棵树还知晓这里的所有人心中好的或龌龊的勾当,有这么多把柄,立挺在这个院子里,感觉腰板儿硬的狠。


       按照我们画图的建筑师们的习惯来提,这个室外台阶太高、而且没有栏杆,容易摔跤、不安全,不符合建筑设计规范,违反强文,建筑设计绝对给个差评,扣设计费。但滕工回头想一想,我小的时候也经常爬树、爬房,虽然磕破过皮,但现在依然活蹦乱跳、没死。相反,如果都符合设计要求了,这个设计还有意思吗?还有儿时翻墙爬房的感觉吗?


这一张图能看出整体的房子的年代建设的关系。


       这个上房的感觉不错,我小时候就喜欢爬树上房,滕工家门口有颗巨大巨大的槐树,但出来这么多年,我对所谓故乡的记忆,闭眼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棵我爬过无数遍的槐树。



       2,以上的是微杂院,以下的是微胡同项目。(哎呀,每次本来就说写十块钱的,结果一开写,就越写越多,这篇又会是王大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微胡同的总平面图,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单进院子。这个项目的目标,一个30平方米的宿舍,是在超紧传统胡同空间的限制,以创造超小型社会住房的可能性。


在院子里加建小建筑,满足现代的功能。


基本的骨架和植入的小的体块。





平面慨念图,院子里加建的小建筑。



看一看轲工得草图。院子里加个30平米的宿舍。




这张是临街的长相,选材和门做的都很有意思。



温暖的光


进院之前的公共前厅。



        新加的二层小建筑,不一定非得是瓦面等,只要尺度和院子在,就能和四合院匹套。



很安详!


内部形成的院子。


角窗


开向小尺度院子里的各个宿舍的大落地窗。


每一个宿舍单元上下因空间的限制,只能靠梯子,肯定不符合规范。违反强文。


这张图片能看清宿舍和前厅及街道的关系。

        

         以上为为张轲同学的建筑,就几十平米,做的很有意思,尊重历史现状、植入现代功能、解决现代的人的诉求、保留古代风貌。可以的,如果让滕工打分,绝对的好评。最关键真的很紧蹙,就像张轲的五官很紧凑,给人一张设计师得气场。


(二)建筑营工作室的扭院儿和叠院儿

          建筑营工作室,创始人韩文强,中央美院毕业的,一般都有浓郁的艺术气质。工作室所完成的作品都不大,但设计很有态度,这几年在业界也逐步确立江湖地位。

         看照片韩同学还有点韩国欧巴的感觉。


         他有两个胡同改造的作品,很不错,一个是扭院儿,一个是叠院儿。两个都是保留老四合院的精神,将功能转化成新时代的功能,手法也很前卫。


        1, 先看扭院儿,为什么名字这么别扭呢,因为有一个想法,就是室外地面扭着扭着就成了室内厨房卫生的墙面和屋顶,整体感很强。还有一个做的好的是功能的可变性,以及改造中万能的格栅的用法。

         不说了,上图!


改造设计的概念图。一片扭曲的墙面和植入的盒子。


功能一:公共活动功能的模式



功能二:居住功能的模式



小院的入口,很北京的感觉。


进去后的院子,很炫!


侧院及枯山水很有文化逼格。


看一看扭动的地面是如何变成墙面的。


感觉不错


室内外的交接,一气呵成!设计感超强!



厨房


卫生间


这是公共活动模式


这是居住模式


厢房的公共模式




厢房的居住模式


居住,拉窗帘,睡觉。格栅的感觉有那么几份禅意。


2,再看看建筑营工作室的叠院儿,这个更嗨。这是一个单进的四合院,通过在院子里植入一个新的建筑,和拆除临街的部分屋顶,形成三个院儿,再加上室内做的水院,共四个院子,每个院子尺度都很小,但处理的很棒。

总平面图


概念分析图


模型图


平面图


剖面图,能看出四个院子的关系。




连接做了第一层院子,黄光一打,很有感觉。


加建的新建筑,南北两个院,开天窗下面是水院。


水院儿


前台


餐厅两边的院子,竹子的意境很高。


餐厅


从这张图片能看到前院儿


通向楼梯间的过道,两边雾化玻璃,仙气十足。


这个楼梯及天光,滕工要找个项目试它一试。


二层的客房。大落地玻璃。


搓澡的时候通过落地玻璃可以看看外面老北京的风景,不亚于天体浴。


这个打电话的女的,感觉很好。


再来一张院子的感觉。


(三)MAD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胡同泡泡

          MAD的马岩松,不用多说,上上篇文章有说过他,为了表示尊重,我还是上照片一张。

         马工说:“滕工,怎么又提到我?”  

        我只能说:“你太牛逼!”



        马岩松解决胡同问题的构想是一个一个的加入泡泡,泡泡里可能是厕所、可能是图书馆、茶室等等现代功能。解决胡同上厕所难、解决现代功能缺失的问题,建筑介入的方式是轻姿态的,很柔和,也很现代


于是找到个地方自己掏钱盖了,8平米,得了个大奖。

想想10多年前,滕工我也给别人院子盖过厕所,

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把旱厕搞成了水厕,没想过什么文化和艺术。

左边不锈钢泡泡和院子的关系。


       不锈钢泡泡是个厕所,材质镜面,对四合院的环境不破坏,是以一种轻姿态的方式介入到场地的。通过厕所,可以上到屋顶,又一种上房的童趣。


屋顶的平台。想起自己小时候上房揭瓦的感觉,回忆满满!


出屋面的楼梯


泡泡与房子的关系。


泡泡室内


室内的卫生间,很酷,跟马爷长的是一种气质!


铺地和椅子也很讲究。


        终于写完了,这次费了好几袋烟的功夫,滕工推荐:值得收藏,也值得点赞和关注,更值得现场一看。我也期待六月份去现场一个一个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