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宝钢:我们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究竟错在哪里?

 淘沙金 2019-01-22

01.

关于哲学中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和唯心主义(idealism),历来是各方人士激烈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物”与“心”、“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更是将这个哲学问题上升到了一个世纪难题,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沉浸于此而终身不得其解!

02.

其实,如果仅从字面上去解读,甚至以中国哲学的观点去解释西方哲学的思想,本身就是无解的。

诚然,任何概念都包括内含和外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自不例外——也有内含和外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内含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外延则是一切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总之,还是停留在物质的存在上,而与人性的存在、情感的存在无关!

03.

以上关于内含和外延的有机结合,还只是围绕着关于唯物主义中“物质”概念的完整表述,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但却丝毫没有把“物质”的本源含义说清楚。

04.

人虽然去感觉感知到了物质,但如果仅仅把“物质”等同于“物体”,而缺乏了对人、对情感的理解,依然只能是一个“单相思”!产生这样的误读并不在于文字的本身,而是在于对于不同文字的翻译和对应。这就好比经常见到在国外生活很久的中国人再说中文时,他有时很难用一个准确的中文表达而只能插入英语代替一样。

05.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表达虽然从物质和精神对立统一的关系上,强调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但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表达本身,而在于翻译的本来,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哲学思想的复杂性,无法找到东西方文字的对应关系,只能以“差不多”的意思来对付,造成事后深度解析后的一系列“后遗症”,并且纠结于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上无法自拔!

06.

理论上讲,传统的中国哲学里是没有“物质”的概念,也没有“精神”或“意识”的概念。对于这两种概念,这在后面的中国文言文来源中再谈。但中国哲学始终还无法从世界的本源角度来定义的——究竟世界的本源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因为这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以中国哲学思想,还只是解释“阴阳五行”比较在行,这就叫“本源哲学”。

07.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遗憾的是,这只解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和“心”与“意识”或“精神”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解答物质的本意和本源,更没有认识到“中国心”与“西方神”之间的区别!

08.

存在着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前提就是文化和文字的差异!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今天的世界里,文化差异源于文字差别。中文与西文、东方与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可兼容性的文化差异,以此造成了整个系统上的长期分争和分歧。因此,在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什么是唯物?什么是唯心?等问题上必然会存在天然性的瑕疵!

09.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甚至可以说,连物质、精神、意识等这些词汇都是白话文之后从日本“转口”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些词汇其实是欧洲语言的翻译后的“近似”表述,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了解西方文字中“物质”、“意识”等与中国文字中的“唯物”、“唯心”上的意思区别,就很容易望文生意,继而产生南辕北辙的后果!

10.

其实,所有基于中国思想和中文语言的角度去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物”和“心”的理解上所存在较大的分歧,必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偏心”。所以,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解释,绝对不可仅用中国人的思想和中文的理解去认识和传播,而必须从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出发,必须从西方文字中的英文、希腊文、拉丁文涵义说起!

11.

让我的先查查“母亲”(mother)与“物质”(matter)在西方人眼中的关系。在古希腊语中,metropolis指殖民地的宗主城市。Metropolis一词源于希腊语的mētēr(母亲)和polis(城市)。

另外,物质(matter)词源于拉丁语中的mater一词,意为“母亲”。如果从“物质”一词的源头看,拉丁语中的mater(母亲)一词是matter一词的远祖。Mater一词后来演化成materia,即“物质”,而materia一词最终演化成了matter(物质)这个词。

12.

因此,在西方人眼里,“母亲”就代表了“物质”,“物质”就体现了“母亲”,这是一个惊人的探索,这是一次神奇的发现,这是一场本质的询问,这是一种价值的回归。

试想,如果中国人不是从拉丁文中挖掘出西方语言中“物质”与“母亲”之间的联系,我们永远也理解不了西方人对“物质”的崇拜和倡导“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其中的真实含义,甚至还会有人误以为西方人也是“拜物狂”呢!如果我们了解到了西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的本源是“母亲”,我们自然会从人类天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真实感受!

13.

显然,对于语言文字的源头理解,才是认识西方哲学的精髓,而非语言的翻译所能表达清楚的!

同样的道理,之前我们对于“唯心主义”的理解,也大都套用了中国文化中的“心学”思想,即,将唯心主义思想与老子、孔子、王阳明、庄子等心学理论相提并论。

14.

事实上,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心”,与中国人所指的“心”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将“ideal”(理想、想法)翻译成“心”,不得不说是一个误读。

由此可见,所谓“唯物主义”,其实与我们认识中的物质无关,而更准确的定义是“唯本源主义”。同样,“唯心主义”应该是“唯理想主义”。

15.

“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本源”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立和矛盾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层面上的协同关系,并共同建立起了殊同途归的价值观!

16.

应该看到,研究和认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必须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了解西方哲学形成的本源和历程,以及西方文字和文化;二是必须站在世界中立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仅以中国人的视角去理解哲学。

17.

总之,西方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单纯研究与意识之间离开和离不开物质的问题,而是指唯心主义(理想主义)永远也无法离开唯物主义(本源主义),这就完整的表达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内部真实的内涵!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