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弦换调 京胡伴奏音乐宫调的变化是指京胡伴奏过程中宫音律高,弦式和调式的变化。在传统京剧中,旋宫转调(梨园行内亦称“改弦换调”)是常用的作为构成音乐色彩对比、推动旋律发展、强化和突出人物情绪、情感色彩变化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传统京剧唱腔音乐中“改弦换调”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不同声腔之间(如西皮、二黄、高拨子 等),同种声腔的正、反调之间(如西皮与反西皮、二黄与反二黄)以及同种声腔的不同调式之间(如二黄的商调式和徵调式等)的色彩对比上。这三者也构成了情绪色彩变化与音乐风格变化协调共进的三级关系序列:调式变化一一正反调变 化一一声腔变化。 第一级是调式的变化。利用调式的变化衬托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传统京剧中比比皆是,信手可拈。如《洪洋洞》中杨延昭唱“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一段唱腔,主要表现两种情绪特征,一个是抒情扬志,一个是病魔缠身。根据这两种情绪表现唱腔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调式。前三句是二黄声腔的正格唱法,通过较为高昂的商调式进行,从而把杨延昭那种为国操劳、身负重任的情志表现了出来,但唱到“身不爽不由人瞌睡朦胧”一句时,再用高扬的商调式显然已经不合适了,这时,唱腔转到下五度的徵调式,并通过逐渐下行的旋律和低音“so”的落音,以表现杨延昭那种昏昏欲睡、恍惚不定的神情。 这种调式的变化是同种声腔不同调式之间的转换,伴奏京胡不需要改变宫音位置和弦式,只是在伴奏唱腔旋律的旋法上有所变化。 第二级是正反调的变化。正反调派生与变换方法同声腔变化一样,可以说是戏曲音乐表现戏剧情绪色彩变化的一个独创。它利用同声腔的上、下五度的近关系调性变换造成了一种音乐风格基本统一,戏剧情绪灵活变换的奇妙结合。如《卧龙吊孝》中诸葛亮“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一段就运用了正反调的变化手法,表现了诸葛亮哭灵时的丰富多变的情感内容。这段唱腔是由(二黄导板 回龙)转(反二黄慢板散板)不同的调性唱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二黄部分曲调高扬,情绪炽烈,高音区的行腔,大幅度的节奏变化(由一板三眼到“叫散”),将诸葛亮见灵堂如见公谨的伤痛激动心情尽情地表现出来。反二黄部分,声调回旋起伏,情绪转入深沉,一般行腔在中低音区,但时而又有高音“Do”的冲动,在回忆的心绪中浸透着赞颂和惋惜之情。而这一过程的艺术实现,正是由正反调变化来完成的。 这种同种声腔正反调之间的变化与调式的变化不同,宫音位置已发生变化,但由于同种声腔正 反调之间的变化是上、下五度的近关系调性变换,因而在伴奏京胡上,这种正反调变化不用调弦改 调,而是仍然使用同一定弦(即空弦的律高不用改变),只是弦式会有所变化。如二黄52弦转到反二黄时则用15弦,宫音位置有所改变,京胡伴奏的指法和旋律、旋法自然也要作相应变化。 第三级是声腔变化。声腔的选择、转换和前二者不同,调式和正反调的变化有时有结构布局方面的功能,但主要是旋律处理方面的意义。而声腔转换则主要从剧目结构布局、总体构思上着眼,更适于色彩强烈对比的戏剧情境。如马连良的《海瑞罢官》中二黄和西皮的转换、周信芳的《斩经堂》中高拨子、吹腔和二黄腔的转换等等,就是运用声腔转换来表现色彩强烈对比的戏剧情境的成功例证之一。然而,总体说来,传统京剧由于不同声腔及其正、反调在曲调构成上已经具有相当稳固的形态特征,且旋法、节奏的相近、相通,调性色彩的既相通又相异,使得声腔间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不同曲调对比、衔接的意味。而且,同一剧目中声腔之间频繁转换在传统京剧中并不多见。 但传统京剧这种不同声腔之间的转换,不同于前文所述的调式、正反调变化,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旋宫。因而在伴奏京胡上,不仅弦式和指法要有所变化,其京胡定弦的调门和空弦的律高,也要有相应的改变。 概括起来说,不同声腔转换时,京胡改弦换调的手法有三种:其一是松紧弦轴、改弦重定调 门。例如从正宫调(G调)二黄腔转到正宫调西皮腔时,由于正宫凋二黄腔京胡的内外定弦为 d1、a1二音,而同一调门的西皮和二黄之间定弦相差一个大二度,因此应紧弦轴、把京胡的内外定弦调为e1、b1二音。反之,从六字调西皮腔转到六字调二黄腔时,由于六字调西皮腔京胡的内外定弦为d1、al二音,而同一调门的二黄的定弦比西皮腔低二度,因此应松弦轴、把京胡的内外 定弦调为C1、g1二音。 其二是不动琴轴、移动京胡的千斤。关于这种手法,徐兰沅先生谈到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小生演《罗成叫关》, 先唱二黄紧接着转西皮, 二黄唱腔的最后一音是“工”音,当此之时可以不拧弦,把胡琴的千金挪高一度音。起过门时,第一音也由“工”音起,......弦变,指法也变了, 但调色并没有变,听来很贯串。”应当指出:这种不动琴轴而移动京胡的千斤的手法往往是根据表演的需要而为之,比如,声腔之间的转换很紧凑、来不及调轴换弦,而且对琴师的技能和经验有较高要求,一般情况下,琴师更倾向于采用第一种方法来改弦换调。 其三是换琴。传统京剧中不同声腔常用调门之间相差较大,除了同一调门的二黄、西皮相差一度、转换调弦不方便外,其他声腔如高拨子调门低、娃娃调调门又高,统一用一把京胡伴奏调弦极为不便,并且经常调弦会破坏京胡习惯的音律共振、易出噪音,因此,传统京剧琴师尤其是名琴师通常备有西皮琴、二黄琴、高拨子等专用琴。在演出前,按演员的嗓音调好,演出中通过更换琴来适应改弦换调的需要。这也是传统京剧声腔转换时最常用的改弦换调手法之一。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