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春运难”的问题?

 花木考究 2019-01-2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是唐代诗人王湾在赶回家过年的旅途中写下的千古名句,从这句话我们也不难看出,“春运难”是一个千古的话题啊,那么现代有飞机高铁等等便捷途径,古人是怎么解决“春运”问题的呢。

古代推崇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所以相对来说人流量不是特别大。那些“春运”的人,更多是“公务员”和出去经商的人。而古代归家难和我们现在人多繁忙拥挤还不一样。古代主要是道路建设落后,交通工具简单。

开头就提了王湾“人在旅途”没有回到家过年的事例,那么官府也是有人情味的地方,为了解决大家回不去家的情况。也会采取一些人性化政策,比如尽量不让官员在年节期间外出办差,以便于要长途归家者,早早“歇班”,启程归家。

早在殷商时期,官府就重视交通建设了,在安阳殷墟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车马坑。等秦代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

这当然也会给当时的“春运”提供了便捷条件。在秦时,还出现了直道和轨路等,轨路就是相当于当时的“高铁”的东西,轨道上面铺的是两条硬木,下面也垫有枕木,那也就是说,和现在的高铁原理差不多了。老祖宗的智慧是真的很让人敬佩的。

但是秦代的“高速”交通网可不是像今天一样为大众服务的,那会主要是出于军事战略物资运输的考虑。但是确实对回家过年的“春运”有很大的影响。

而那时“春运”的主力军非畜力车莫属了,毕竟在古代我国农耕发达,牛马驴牲畜还是很多的,等后来经济发展了,又有人使用“人力”也就是轿子,当然,这仅限于豪门大户了。

在穷人的“春运”里,恐怕还是两条腿走路居多,毕竟那高昂的费用不是谁都付的起的。当然了,古代也是有水路运输的,而且水路比陆路回家便宜多了。

现代的春运政府会动用一切运力运输,古时也是如此,古代会有官办,商办,民办三类交通体系。当然,是要计费的,那会在春节期间也是物价上涨,不过倒是相对稳定。

据《唐六典》记载,陆路运输,马行一日70里,步行驴行50里,车行30里,水路货船逆河上行30里,逆江上行40里,生下的河江泥水上行45里,下行70里。而在费用上大约都是,车载1000斤,行100里,运费是900文。每增加100斤,行100里,运费是100文,可以适当下调,但不会低于80文。

若是走山路,则运费增加为120文。水路则能到上水16文,下水6文,当然和水路远近,天气好坏也是有关系的。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