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博,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金匮要略》 “脉浮而洪”,这要讲风水了。 “浮则为风”,有外感、外邪,就是风邪了,浮就是外感风邪的一种脉应;“洪则为气”,这个洪是气,气是指津液,精气。 咱们讲过中风脉缓弱,缓弱是什么道理呢,它丧失津液了,津液少了,所以《伤寒论》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脉微了,阳没有了,阳指的就是津液。 “洪”是(与脉微弱)相反的,它是津液充斥。 津液就是水分,古人一般叫精气。 根据(的理论)哪来的呢?由于饮食,吃东西吸收来的,它不是光在肠胃里,血管要吸收啊,吸收之后往身体各部位输送。 在血管里头的时候,古人管它叫做血,色红嘛,变赤则为血;它到组织细胞就渗出来,就是饮食的一种营养成分了。 出了血管就不红了,古人叫做气。 那么营与卫也是这样的。 就是说血管里血的作用,古人叫做“营”,血管外的液体的作用古人叫做“卫”。 合营卫气血而言,古人统称为精气,精气古人认为是养人的精真之气,最宝贵的。 精气是哪来的,是胃生的。 胃生了,血管吸收,吸收来了,就输送全身。
它(精气)在表的时候,风邪使脉浮,气呢,想要对付风邪,人身体是要抵抗,所以麻黄汤脉浮紧,那也是“洪”之类了,它那一点津液没丧失。 所以洪比紧还厉害,血管里头充斥的“气”更多,“气”不是呼吸气那个气,就是体液、就是津液,根据《内经》说叫做精气。 “风气相博”,在表证的时候,风邪与人的精气相搏斗,也就是:邪要往里头上人,精气打算发汗,把风邪排出去,这在《内经》里讲得很清楚。 “风强则为瘾疹”,如果风强气弱,风胜于气,就发生瘾疹,瘾疹就是现在说的荨麻疹之类的东西,你不挠它,它不出来,你一挠,一大块。 “身体为痒,痒为泄风”,古人管它的名叫泄风,“久为痂癞”,你挠了,变成伤,留疮,变成痂癞。 “气强则为水”,如果气特别强,那他就变成水了,“难以俯仰”,它是指支饮之类的病。 如果表邪未解,气相当强,气根本就是水,那么停于内就是支饮,难以俯仰,就是咳喘上气,俯仰是相当困难的。 前面这两段(“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就说有时候风强,有的时候气强,有两种病,这都是前面讲过的。 这是古人的看法,要拿现在的病理、生理来研究,这成问题的。 前面这个瘾疹,它说“风强”,那里头也有湿,也有水,但是水轻,它不肿,只是邪风而已,咱们就说是瘾疹。 外边有风气,但是其间也有水气,水比较轻,才发生瘾疹。 水气要是重呢,它就得“外邪内饮”这种支饮病。 你看咱们讲的小青龙汤的支饮,它也有表证,但饮是存在的,那么在这一段就属于“气强”,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就指这个(小青龙汤证之类)说的。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风气相击”,这两个实力相当; “身体洪肿”,就是外边要发生水肿,这就所谓风水了;“汗出乃愈”,发生风水了当然得出汗才能好; “恶风则虚”,人特别恶风了,那是表虚,这就叫做风水;“此为风水”,风水大概都表虚。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不恶风,小便也不少,那么这种水肿是由于“上焦有寒”。 上焦有寒也指着有水说的,水在上焦,所以“其口多涎”。 上焦指胃的上方而言了,上边也有停水,所以其口多涎,这一类就叫黄汗。 这个解释不清楚啊,后边有(解释),到后边回头看就清楚了。 以“恶风不恶风”来辨别黄汗与风水的一个主要的不通电。 可黄汗并不是这个简单,不是说口吐涎就是黄汗啊,后边还有详细的解释。 这一段它主要是说明风水,同时也说说黄汗:黄汗不关乎外边的风气,它纯粹是由内发的病,所以搁个上焦有寒,它不恶风,它也不是由于小便不利造成的水肿。 与下边讲的里水也不同的。他把特殊情况说一说,但是他没详细解释黄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