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24×17.8cm 【收藏】奥地利,维也纳,贝尔维迪尔宫 萨金特和艾比在工作室闲暇之时,为了打发时光,布个景,摆个造型,相约一起画了《雪中羽人》。相必天下事一定无独,必然有偶。不是有古语说:禹、稷、颜回同道,易地则皆然。伟大的心灵能够不孤有邻,伟大的兴趣也会是一样子的。 今天不妨随着埃贡·席勒来到奥地利的工作室,从他工作室的窗外看一看《冬天的房子》(Häuser im Winter (Blick aus dem Atelier)),德语的题名已经注释了是从工作室看将出去的冬景,很小的画幅,更是无声并有力地证实如萨金特所为。相信看过克里姆特画作的人,一定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看过席勒的也一定会难忘终生。席勒几乎继承了克里姆特所有的绘画技巧、表现技艺,无论是构图时的疏密,色调转换的节奏,都能精准地把握到位。席勒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灵,或许是因为先天的环境,或许是因为后天的思考,恰好能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达到一样的频率相匹配,他的画作正是见证了这种般配。 欣赏席勒的作品,尤其是他所画的人体,仿佛他除了要绘出人的形体外,他还想绘出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以至于他在难以探究所画对象,那人灵魂时,而将人物的表情、神情,甚至是皮肤、经络都表现出莫名的激动,呈现在观者眼中的往往是一副静脉曲张症状的样式。在这一点上,他与亦师亦友的克里姆特大相径庭,体现出他的个性风格。如果说克里姆特描绘人物时,总想把一个立体的人压平,好放到一个精致的画框中,抹上金灿灿的色彩,席勒则好像要把已经镶嵌到画框中的人,重新再拉回到三维世界来,还不忘给这些人充足了气,丰满异常,某些神经还在一跳一跳的。 可惜今天的《冬天的房子》中不见人影,他从尼采和弗洛伊德那里,这些人类心理精神的启迪者的所学,似乎无了用处。不然,既然可以点石成金,是精诚所至,那么相信如此真诚的席勒,一定可以从他所绘制的这房子,这树木,这白雪,这天空,让观者看到他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思想。只是他所表达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绪和思想呢,天空和积雪是一色的白,连成一片,这一片几乎成了一个面,让人顿感这天空还正在往地上倒着雪,都说细思极恐,细看一下还真的令人惊恐。 有着同样效果的最高耸的屋顶和一面墙的关系,屋顶和烟囱的表现还算好,墙面的处理似乎是不能承受积雪之轻呀,压得屋子的窗户都发出绿色来,难道是要逼绿巨人现身,对了,那会儿还没有浩克一说,总之这面墙就像是纸糊的,泛着不知道是水渍还是光斑的墙面同样有着一片的效果。立体和平面在席勒的画中被随意地穿插着,炉火纯青地表现着面和体的关系,当稳定时给人是一份安定,当不稳定时给人的则是一份不安,甚至是恐惧,席勒深知个中的道理。席勒作品的整体画面并不像克里姆特那般表现的让人赏心悦目,却同样有抓住观者心的能量,这份动能促使观者与他一起惊心动魄。 六月说的夸张,不过,事实上欣赏席勒的作品就不能太客观,太理性,不妨主观一些,感性一点,也跟着席勒一起感同一下这种新的绘画表现的探索,静态的都似乎有了动静,无生命的都仿佛有了生命,看似说不清这是世界的躁动,还是席勒内心的躁动,抑或是观者本身内心的躁动,甚至是观者还不曾觉察的内心深处尚未来得及躁动的躁动,经六月这么一说,好像动了。对,这世界没有一刻不在动的,不是他转,就是自转,虽然理还乱,但是还得要理,所以画才能完工,人生才能继续。 在过去欣赏席勒的另一幅作品《四棵树》时,六月说过,当克里姆特28岁时,等来了席勒的诞生,只是席勒在世的日子却也只有28年,流星般划出一道金光转瞬即逝,留给世界许多经典之作,世界理应给他代表的现代表现主义立一个坐标。流行感冒席卷欧洲,卷走了好多人,包括席勒,借此,六月弱弱地提醒各位,珍爱生命,玩艺不息。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