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目,中国氢弹之父被雪藏数十年!今日,请送他最后一程!

 NGC1952 2019-01-22

他,为了国家隐姓埋名近30年!

他,为了研制氢弹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被称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他,就是我国伟大的“氢弹之父”!


一月十六日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改革先锋——于敏

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今日,于敏同志的追悼会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请让我们一起送于老最后一程!

于敏,这个名字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

都是极其陌生的

而和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

这些功勋科学家不同的是

于敏,没有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但他的才华却给日本核物理和

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

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而发表文章将于敏称为中国的

“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1年,于敏从研究原子弹转向研究氢弹

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

他就需要隐姓埋名

并不可告诉父母与妻儿

从此,他就如同销声匿迹般

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

成为国家的最高机密!

而就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

于敏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

1969年初

他因为长期奔波,

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

导致身体虚弱,

上台阶都需要用手帮抬才能慢慢走上去!

1971年10月

一天夜里,于敏突然休克过去

经医院抢救终于转危为安

后来,许多人想起都后怕

如果不是当时妻子孙玉芹在身边

或许他后来的一切就不存在了!

1973年

由于长期处在极度疲劳中

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

回北京之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救治

但是在输液过程中

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于敏在大量密密麻麻的计算中

终于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于敏激动地在给北京的邓稼先

打了一个著名的“隐语”电话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

(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

硬是用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为中国的氢弹技术

打开了一扇大门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

英国四年零三个月

法国八年零六个月

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

而我们中国

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并抢在法国前面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寻找于敏的最后时光

于老辛辛苦苦劳碌了一生

就在去世前两个小时

仍旧在听学生汇报工作

于老说:“第一个亏欠的人就是我的爱人,

她是过度劳累,她照顾了我55年,

我觉得对不起她!”

自妻子2012年去世后

就是这根拐杖一直支撑着他了......

他说:“......这种赤胆忠心,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他说:“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死而后已......”

而于老的一生

就是在真真正正的诠释这一句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于老写下的自己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仍然在牵挂着工作,牵挂着国家!


一月二十二日

冬日的暖阳洒进八宝山

白发苍苍的老者和年轻的学子胸佩白花

纷纷赶来送别我们伟大的

“氢弹之父”——于敏!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于无声处,淡泊明志,铸大国重器,

勤勉一生献宏谋;

敏而好学,宁静致远,挺民族脊梁,

科学精神炳千秋!”

如今,这片曾被他们点亮过的山河,

已是一番繁华盛世!

请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

一起送于老最后一程!

于老,您一路走好!


☆总编:天马行空 

作者:苏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