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医生会建议服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

 伊悠帆123 2019-01-2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的事。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人群,医生往往会建议服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华子遇到关于这两种药物的咨询也是最多。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吃这两种药呢?会有什么副作用么?

一、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是一对“好搭档”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患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动脉血栓等血栓相关疾病,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风险时,医生往往会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这是因为这两种药物可以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共同预防严重的疾病事件发生。


血栓性疾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了血管内膜之中,形成了硬化斑块。如果不加控制,硬化斑块会逐渐生长,血管内径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血流也就越来越少。斑块表面粗糙,不像正常血管内壁那样光滑,容易聚集血小板形成血栓。而且斑块本身也不稳定,容易发生破溃,释放出其中的脂质物形成栓子,堵塞小动脉。

所以针对血栓形成的原因,服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就可以很好的预防。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阻止血小板在斑块表面聚集,可以预防在血管内产生血栓。以全球各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的荟萃分析,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总体发生风险下降约15%。而且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超标者,患病风险下降超过了25%。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浓度,阻止斑块生长的进程。而且除了降低血脂之外,他汀类还能稳定血管内膜,预防斑块破溃,增加斑块密度,使血管斑块体积减少,有逆转斑块的作用。有研究证实,当血中LDL-C浓度下降到2.0mmol/L时,脂质进入血管内膜的进程就会停止,当LDL-C下降到1.8mmol/L时,脂质就会从内膜中逆转回血液。

二、长期服药的必要性

他汀类药物只能使斑块有限的逆转,因为血液中的LDL-C进入血管内膜之后,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无法被清除。所以说,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之后,不能完全治愈。需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就需要长期服药进行控制。

绝大多数人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的小剂量就可以很好的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但是人体每天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血小板,如果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超过48小时,那血栓的危险程度就会恢复到未服药的水平。所以阿司匹林,需要每天定时服用。同理,他汀药物也是如此,需要每天按时服用,才能产生抑制血脂,逆转斑块的效果。

三、关于药品副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人问华子,听说阿司匹林走下了“神坛”,他汀类药物也被“专家们”抵制。华子告诉他们,这只是某些人对近期的一些临床试验产生的误读,以及不明真相的人散布的谣言。在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仍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两大“基石”。有发生疾病风险的人们需要服用进行一级预防,已经患过相关疾病的人们复发的风险非常高,更需要服用进行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与他汀都有副作用,阿司匹林主要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及凝血障碍,他汀类药物则可能导致高血糖与肌病。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们来说,服药的获益大于风险。而且在服药过程中,副作用的风险可以监测,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只要听从医嘱,多注意胃肠反应及定期检测肌酸激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大多数人不会发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与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疾病相比,药物的副作用的损害要小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