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千里来看你,我的婆婆

 程穆泽 2019-01-23


返程的列车已轰隆隆远去,临行前婆婆伤感的眼神却时隐时现,那份不舍、无奈与孤独,让人不忍细忖。

千里迢迢,总是难得来看她,难得让她最小的孙女承欢于膝下。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纵使相逢的喜悦再热烈也抵不过清冷的离别。

离别的那天,天气阴沉,一向健朗的婆婆说头晕眼花,身子站不稳。


赶快让她坐了,给她伺弄了早饭,她却吃不下。


返程的车票早定,竟也不能带她去医院细瞧,只好嘱托离家稍近的其他弟兄,节后一定要带去医院检查。

整个早上,我们全家都帮着婆婆收拾房子,洗碗扫地,多压几桶井水,多做一点家务,期望着尽量减少她的劳作。

婆婆坐在一边面容憔悴,执意不让我们做活,叹息着自己老了的不中用,媳妇好容易来一次早饭还得自己做着吃。


昏花的眼睛里渐渐泛起泪光。

其实我们不过在婆婆那吃了两顿早饭,正餐都被几个大伯哥轮番邀请去。

看到婆婆难过,竟不知该怎样安慰。

犹记得几天前相逢的样子,86岁的婆婆满面笑容,精神焕发,似乎年轻了好多岁。

牵着小孙女的手在雨中疾步如飞。

而几日后的离别,婆婆却是另外一番消瘦的模样,似乎一下又老了几岁。

婆婆就那么站在远处,面色萎黄,似是一夜没有睡好。


没有多说话,只是挥着手,我们钻进车里,恰逢音响里唱着伤感的离歌,忽一阵,便让人心头哽咽。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离别的终极借口,却走的并不心安理得。


一路上想到她身体不舒服却身边连个人都没有,总是不安。只希望离得近的弟兄能多些承担。

空巢的婆婆与那些空洞破落的房子,注定会成为远方无言的牵挂。



婆婆生育了7个子女,为了生存劳碌了一辈子。

自从公公几年前去世后,8旬多的婆婆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好在她一向身体健朗,是远方亲人的最大宽慰。

老公是她最小的孩子,从小也格外疼爱些。他们母子情深,深到我从来就不敢问妈妈与媳妇掉水里,他会先救谁的问题,因为我知道答案,故有自知之明。

而我也不忍心与婆婆争宠,那样的猜度无聊而又失敬。

婆婆的年纪与我的姥姥相仿,而自己又与姥姥感情很深,所以每次见到婆婆,总像见到了祖辈一般亲近。


因为少了婆媳短兵相接的那些世俗纠纷,所以对她除了尊敬就是怜惜。

婆婆不会游泳却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多年前为了老公的学费,经常下到齐腰深的湖水里打捞菱角、藕尖之类的植物换卖。


这是老公经常会说起的往事,那样的往事充满感恩。

事实上,每个寒门贵子的身后,都有瘦骨嶙峋的父母努力在支撑。

他也在努力尽孝,每年能回去3次左右,虽然次数不多,但对于相距几千里的距离,对于身不由己的现实,他已经尽力了。


每次回家他都会竭尽所能买来生活所需,尽可能多的安排好婆婆的生活。

而自己就比较惭愧,往年孩子小,顾虑到环境简陋,去的比较少,现在孩子大了,却因为要上学,只能从假期里寻觅归期。

而假期注定是短暂的,热闹一阵子之后依旧是难捱的清冷,依旧是每个孤独老人枯寂的余生。



来婆婆家小住的几天,天一直在下雨,除了去几个大伯哥家吃饭,几乎都只能窝在家里。

以往来看她,都是因为条件原因,大伯哥总是将我们的食宿安排在他处。


这次听说婆婆早早收拾了前面的两间房子,光卫生就清洗了几天,我们便决定住到老房子里去,近距离陪陪她,我知道这是她所期待的。

婆婆家的房子分前后两大间,后面是泥石老屋,前面是近年修建的平房。


周边都是泥土路,逢连阴雨便到处泥泞。好在婆婆基本不乱走动,不然随便摔一跤都是个严重的事。

耄耋之年的婆婆,垂垂老矣,却并不邋遢,虽居住的环境简陋,却十分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


屋子里一天会扫上几遍,饭桌上有挡飞虫的罩笼,菜也会反复浸洗。


房子后院的老式水井,因为我们的到来,吱嘎吱嘎地热闹起来。


孩子抢着压水,只当好玩,婆婆在一边笑的合不拢嘴。


那是她盼了多日的最美时光,可以暂时忘却离别的忧伤。

我们在老房子住的几晚,婆婆说睡得很踏实,她喜欢房子里热热闹闹的。  


晚上,她自己卧室外间的房子里,仍然是开着灯的。


自从公公过世后,她开着灯睡已成了习惯。



婆婆家地处长湖水乡,他们这个地方最不缺的就是水,房前屋后触目所及总可见大小不一的鱼塘。

也正因为养鱼,村子里的壮年们都去了远近不一的鱼塘边居住。年轻人不管在外求学还是在外打工,也都远离村庄。

偌大的村落,除了节假日根本看不到孩子与年轻人的身影,每家的房子里基本都是老人在居住。

这里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荒地及紧锁房门的老屋。


而房子只要没人住,就会败落的特别迅速,不用多长时间便会杂草丛生,瓦断梁斜。


那些住在破落房子里的留守老人,总喜欢坐在门口,眺望着一生也看不清的岁月。

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可以很轻松的实现想有个花园房子的梦想,用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到几间破屋与荒地,自己收拾一番便可以实现田园生活。

只是将梦想建立在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每逢下雨都是泥泞的小路边,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诗和远方,因为这样的远方或许没有诗却一定有荒凉。

婆婆和他们村子里的很多老人就住在这样一片荒凉里,难得热闹,热闹一阵子之后是更寂静的荒凉。



对于偏远地区的老人来说,吃饱穿暖就是活着的最大尊严。

留守老家的孤单老人,一日三餐其实是他们的最大难题。


像婆婆,虽然子女给买了煤气灶,却是不会用,只有子女回家时偶尔用一次,所以一罐气可能会用很多年。

婆婆的饭食都是自己用柴禾烧做的,近来身体越发老迈,婆婆越发不愿开火,总是冲了米糊之类凑合凑合,一日只吃两餐。

有一天闲谈中,婆婆说起她喜欢吃排骨,定是很久吃不到的。

于是,我们给婆婆去买排骨,发现村子里唯一的小商店,还需要走近2里路。


小商店里的货品十分有限,菜的品类也十分少,肉类都是冷冻的,买回去需要自己剁开,而婆婆自己是剁不动的。

因为身体羸弱,走不了远路,所以老人们即使手里有钱,也买不来想要的东西。

婆婆说自己不缺钱。的确,这么多子女孙辈,每个人回去都少不了塞钱给她,可她几乎都花不出去。

空巢的晚年,钱只是虚弱的安全感,并不能带来现实的温暖。

村子里孤独的老人们,身体日渐衰老,而生活永远不便。


满眼望去,夕阳下的晚年如同连日阴沉绵密的秋雨,只剩灰茫茫一片。



其实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

婆婆的7个子女,其实都还算孝顺。

子女们有心接她城里居住,太远的她不肯去,怕风烛残年,客死他乡。稍近些偶尔接去一阵子,最多超不过一周,婆婆都会执意要回乡。

不仅仅是婆婆,其他的留守老人也都不愿离开故土,而不习惯是普遍的借口。

想到他们的不习惯,可能会有热闹下的无人问津,近在咫尺的惯性忽略吧。

与老人同住,不是接到一起便完工大吉,而是需要耐心地引导去习惯。

如果居住在一起,没有真心实意地关怀,没有细致入微的关照,只当做一场赡养的任务,那么这样的氛围,无论哪个老人都不会真的习惯。

所有的不习惯,都是源于内心的始终孤单。

其实人到老年,孤单已经不是最可怕的了,可怕的是表面上被人关注,实际上被人遗忘。

日子渐行渐远,老人们终究会发现,养了一堆的儿女,到最后的关键时刻能够依靠的只会是邻居。

婆婆与周边的邻居相处的十分融洽,抱团取暖,相互关照,是他们余生无言的默契。



孝道是一场轮回。

婆婆的孙辈大都成家立业,也无一例外的都在城市安家,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都散落着祖上的血脉。

而邻居老人的子女也大都在外创业、谋生。

有的还是职场精英,月薪数万。


谁能想到那些职场上的上司、精英们的根基,很可能就坐落在这片水乡呢?

可他们无论在外面混的是好是坏,却有个相同的共性,就是难得回家。


仿佛一旦离家,便是成长的告别,故乡从此沦为一场印像。


除了过年的时候,其他的归期都是不确定的,就算回来也住不了多久。

简陋的生活条件是城里的媳妇、孩子们,所无法容忍的。

这里冬天的房子里没有暖气,又不生火炉,寒冷会让人坐立不安。

露天的厕所更是无法容忍的重灾区,有的父母有心打造却找不到合适的下水出路,而更多的老人是已没有能力开工破土,所以每家总是简陋如斯。

近年来,有条件的中年人也努力去小镇上买房子,留守老人的空巢率越来越高。


没条件的中年人就一天天地活成了祖辈,重复着孤独终老的相同日子。

孝敬是一场轮回。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对子女过分关爱,对老人淡漠处之,是一个社会性的通病。


世事轮回,用不了多久,每个人都会走进自己的晚年,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与醒悟。

慈吾子及人之子,孝吾老及人之老。

所有的孝道与善心,都是你自己阡陌里撒下的种子盛开的花,因果循环,生生不息。

而自己终究属于不孝子孙,空有满腹感叹,换不来热茶一碗。

唯有相望迢迢,遥祝婆婆别后无恙,珍重安好。



相逢时的婆婆
分别时的婆婆
领着小孙女雨中疾步的婆婆
认真洗鱼的婆婆
泥泞的小道
婆婆简陋的卧房
远离村庄的养鱼人家
凹凸不平的村道
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水塘
随处可见紧锁的空房
奔驰的列车抛下了叫做故乡的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