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湛泉,他制作的不是普通陶艺品,而是传统岭南建筑中重要的装饰三雕两塑中的陶塑瓦脊。 ●30多年坚持古法制陶。 ●他不是普通的民间陶艺师傅,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德庆悦城龙母庙、香港车公庙、三水芦苞祖庙……一座座广东重点文物古建筑都是他的展厅。 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何湛泉常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些“格格不入”,造就了这位在古建筑修复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师。 ●走进锌铁棚,一眼可以看到何湛泉视为珍宝的柴火龙窑。从慢火开启到烧窑结束,需要18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掌握好上火燃烧的2个小时,是龙窑成败的关键。何湛泉从最开始的“烧一窑坏一窑”到如今接近九成的烧成率,前后历经了30多年。 不爱高楼偏爱锌铁棚 从17岁入行,到成为广东省内古建筑修复首屈一指的大师,对于何湛泉来讲,这个过程既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也是名与利的博弈过程。
在这过程中,他培养的工艺师傅,走出去独立门户的有四五人,他们通过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很快在这个行业里找到赚钱的机会。面对“高楼大厦与锌铁棚”的差距,何湛泉却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
在许多人都习惯对着现代化生产设备“复制黏贴”时,他宁愿花上一年半的时间去雕琢一条长9米多,最高达1.68米的大型人物屋脊,为的是“传统屋脊工艺能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共存”;就在许多人在为“总经理”等职位奔波的时候,他更珍惜的是,获得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其编撰个人书籍的宝贵机会;就在身边许多人早已发财致富时,他更看重的,却是1997年时石湾陶艺一代宗师刘传的一句“石湾陶花小榄开!” “我要做的是今天的文化,明天的古董,未来的历史。”在名与利之间,何湛泉早已心如明镜。 坚持古法制陶30多年,何湛泉说自己的作品都已经在全世界流动了,可价值最大的不是哪一件作品,而是2013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著的《坚守与传承——何湛泉的多元故事》。这本厚达一寸的书籍梳理了他30多年的收藏与作品,并将他制陶的经验、秘诀都一一做了细致的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