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同节水·专家谈 | 焦健: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

 鹰丰斋 2019-01-23

导 语

围绕近期召开的“合同节水管理交流研讨会”相关议题,全国节水办官微特别策划“合同节水”系列专题,推送合同节水管理的前沿理论、专家观点和典型案例。本期邀请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健,为大家介绍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一、 绿色低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从全球及历史的视角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现时的工业文明,经历了以钢铁、水利、纺织机械、煤炭、蒸汽机等为代表的机械化时代(工业1.0),经历了以内燃机、无线电、电力、化学品等为代表的电气自动化时代(工业2.0),经历了以石化、电子、航空、宇航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3.0),以及正在兴起的数码网络、生物科技、软件技术、精密制造、可再生能源、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智能化时代(工业4.0)。历时200余年的发展与快速进步,构建起人类伟大的工业文明。


虽然不同时代各有各的代表性和不同点,将人类文明不断推向新高度,但是不同时代却具有共同特征,这便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融合的产业越来越多,无一不是“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推动进步”


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能源资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损耗高、碳排放强度高”等高昂巨大的代价,使我们不得不共同面临全球性资源环境的严重危机。在发展过程的反思中,我们有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2)、《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1997)、《巴黎协议》(Paris Agreement,2015) 等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温升控制在低于(Well Below)  2 ℃,并追逐1.5 ℃目标,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事实上,不仅仅是能源与其他资源,人们对于生命之源、万物之母的水,也早有认知。在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上就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资源需求上升将引起全球性水危机,水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是继石油危机之后的水危机。于是,1993年1月,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下,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传统工业化的逻辑必须服从生态文明的逻辑,并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转型,绿色低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传统的工业文明,建立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逻辑基础之上,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产生了严重依赖甚至是过度依赖。1973年10月,由于局部战争的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引发的世界石油危机,首次使产业危机扩展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石油提价造成了全球原油价格飞涨(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不到涨到超过13美元),加大了西方各国的国际收支赤字。特别是对于80%以上的石油依靠进口的西欧和日本,进口来源又主要依赖于中东地区,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4年,英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5%、-1.75%和-3.25%,最终引发了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受到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在美国倡议下,决定成立了能源协调小组,并演变成为后来的国际能源机构。第一次石油危机,不仅成为了世界石油工业的一个大转折点,也使各国对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为此,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基于这种节能新机制运作的“综合性、专业性、投资性、服务型”的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简称ESCO,国内简称EMCO)应运而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ESCO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


实际上,合同能源管理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是一种金融模式。ESCO销售的产品是节能量,经营机制是一种节能投资服务管理,即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才与ESCO公司一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取得双赢的效果。ESCO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节能项目服务,需要完成能效分析诊断、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项目施工、管理、监测,以及第三方评估等全过程,并为客户提供节能量保证。其中,ESCO的“技术、资金和服务”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的关键要素。合同能源管理一般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率)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三种基本模式,以及融资租赁型这种创新模式和基于上述四种模式的多种混合型模式。



1997年,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终于成功登陆中国。标志是中国政府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环境,同时促进中国节能机制转换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正式实施。其中,世界银行提供一定额度的节能贷款,全球环境基金(GEF)提供部分资金用于技术援助。


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的EMCO企业数量有5426家,就业人数为60.7万人,产业规模达到3127亿元。其中,2011至2015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累计投资规模为3711亿元,投资所形成的节能能力为1.24亿吨标准煤。


2017年,中国的ESCO市场继续支撑着全球市场,增长率为11%,投资接近170亿美元,约占全球ESCO市场规模的近60%(国际能源署(IEA),《能源效率2018分析及2040展望》)。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政府各个主管部门同心协力、联合行动和各司其职,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法律、政策、目标、规划、标准、规范、管理、金融、价格等基本完备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以及技术、装备、路径、方法、人才、服务等一系列重大创新与积极储备。


“节能是第一能源,节能永无止境”,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三、 对合同节水管理的一点思考



水是世界上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部分地区已经处于严重缺水状态,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173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在缺水的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也在增加,污水排放量必然会不断增加。因此,节水不仅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战略的重要支撑。走进新时代,我们有了清晰的奋斗的目标。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塑新生态,创造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节水已成为我们不二的战略选择。


合同节水管理是节水模式的中国创造和重大创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节水、节能、环保(达标)三项效益直接叠加,与生态保护及适应气候变化共同构成五项直接与间接累进。合同节水管理的收益应该包括节水量通过充分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产生的直接收益;节水相应的减少供水和输水所需能源所产生节能量收益;节水相应的减少达到环保要求所需投入的污水治理建设与运行费用的合理折价;以及其他相关税、费的相应减少和未来实现特定交易的增值部分等。


近年来,节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合同节水管理也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之中。然而,节水与节能比较,全面开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合同节水目前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比较严重,亟待理顺价格机制。与此同时,节水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强化、提升与完善。


合同节水管理无疑将成为一个新兴的节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同节水管理将与合同能源管理齐头并进,连理相随。同时,我们期待着早日看到中国创新和贡献的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来源: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