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董氏文化我开始很少接触,也不大了解。昨天江西九江都市报社的董连文赞我“历史还比法律厉害了”的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其实我最早也是董世廉1996年时拿来一本族谱给我开始,谈不上厉害或精通。只是之后才慢慢对董氏进行研究,并逐步对董氏文化与远古文化、董氏起源进行研究。 2018年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准备成立,由于时间匆忙,我利用“护塘村”的微信平台,动员参会,结果被以没有空、无法坐远途车、没有文化、需要村里干部讨论开支答复而不了了之。而当泉溪宗亲联谊会号召重建董氏宗祠的时候,在我在“护塘群”放了在各地董氏联谊的时候,个别人不了解,以为无非是“吃吃喝喝”蔑视董氏之间的交流;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霜,休管他人瓦上雪”、“懂得祖宗来源又如何,不懂得祖宗又如何,懂得就有钱了吗?”,这对比现在很多地方不知道自己的先祖从何而来的地方宗亲来说,有天壤之别:别人苦苦寻找自己的先祖来源,多方联系,花费巨资劳累奔波图个啥?图的就是找自己先祖的来源。就如今年就有广东化州董氏、广东怀集董氏、安徽董氏、湖南董氏等等,可是当我们自己的先祖是董槐,找到董槐的先祖居住地江西泉溪之后,却没有几个重视的,超乎我的意料之外,与外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认为“自己的宗祠破烂不堪了,还没有去打理,何必去管别人家的,何况那么远?”,更有甚者,以“不要在群里扰乱民心”的狂言。……总之,是对董氏外地的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眼光局限与狭小的范围所造成,也是对董氏文化不了解所造成。 然而,从隔壁村的“灵山寺”修建到“水源庙”的捐款,那是在2015年之前,村民何以都能够积极热心呢?要说,江西远,认为不是自己的地方就认为不是“自己的”,可是,2018年回龙的“同心寺”是俊庸公廷海公相遇后,两支共同合建的寺,那么近,为何唯独护塘村没有捐款呢?也没有人落实捐款呢?因此,以泉溪董氏宗祠是“他人的,与己无关”变成完全是推辞而已。试想,自己都有份的都没有人去管,没有人去发动,何况从来没有到过的“江西泉溪”?。因此,完全是心态与对先祖文化的认识,已经完全忽视了对先祖的敬重。造成偏离的原因是近几年来,没有对“大众文化”也就是“董氏文化”的关心,才造成缺失。 对筹资捐款,主要的认识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认为自己的宗祠需要建,何必先建别人的? 宗祠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汉班固《白虎通·宗教》:“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宗祠,又称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堂宇,也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姓氏意识强烈,它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文化的根。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董槐既是广西钟山桥背、护塘等村的先祖,也是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先祖,江西泉溪是董槐的先祖所在地。那么,泉溪董氏宗祠就是多省董氏的宗祠,怎么是他人的呢?又怎么说与己无关?既然,会议召开需要修建,不可能因为自己村子修建,就弄个不赞同总宗祠修建吧? 况且,护塘村的宗祠,也就是朝龙庙即家庙,仅仅是一村的小宗祠,难道为了自己一个小宗祠,不去修建总宗祠?同时,护塘村的董氏宗祠,在资金没有到位,也没有去拟定具体操作方案与资金方式时候,空中楼阁的时候,难道要等护塘村的宗祠修建才去关注共同的宗祠?难道为了修建,草草而建,变成灵山寺的小楼房一样没有档次?那样浪费精力财力? 既然董槐在桥背村俊庸公六世裔孙的墓碑以及族谱中记载南宋右丞相董槐,那么该董槐在历史上只有一个,这个董槐公作为桥背、护塘等村的先祖,但也是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先祖。 董槐公一生多地任职,就难以说仅仅有一个夫人。如1、嘉定六年(公元 1213年),登进士第,调靖安;2、绍定二年(公元 1229年),镇江观察推官;3,端平三年(公元 1236年),差通判蕲州;4、嘉熙元年(公元 1237年),出知常州;5、(公元 1238年),兼权知常德府。6、(公元 1239年)知江州;(公元 1240年)知潭州;7、淳祐二年(公元 1242年)沿江制置副使兼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三年(公元 1243年),进秘阁修撰;四年(公元 1244年),迁权户部侍郎,进集英殿修撰、8、(公元 1244年)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9、六年(公元 1246年),出知静江府(今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10、七年(公元 1247年),进宝章阁待制。八年(公元 1248年),迁工部侍郎,职事依旧,兼转运使;11、九年(公元 1249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侯。十二年(公元 1252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宝祐元年(公元 1253年),权参知政事。二年(公元 1254年),进参知政事。三年(公元 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四年(公元 1256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五年(公元 1257年)及(附注:“达到”意思)景定元年(公元 1260年),俱用祀明堂(注: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恩加食邑。11、九年(公元 1249年),召赴阙,封定远县男。进封子、12、二年(公元 1261年),特授判福州、福建路安抚大使;13、进封吉国(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新建州城于今市区赵公塘一带,境内属庐陵县,为吉州首府),又进封许国公。 既然,多地任职,也就不可能仅仅是江西留下董槐公后裔,也不仅仅是广西有董槐公后裔。当然,是董槐被封为“定远县男”,有的人把封地作为其出生地或祖籍地是不准确的;同样“进封吉国”只是封官。 二、
钟山宗谱记载是从浙江钱塘江钱塘府而来,族谱记载先祖来源不一致 个别人以自己的族谱进行推导,却不知道来广西的是董槐开始。舍弃近的董槐不去连接,去考证哪个飘渺的钱塘江董菜公,这样的舍近求远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符合历史。 这四大支系源于江西,毕竟董槐在南宋任职多地,为修谱创造了条件。《宋史·职官志》: “集英殿修撰: 国初,有集贤殿修撰、直龙图阁、直秘阁三等。政和六年 (公元1116年) 始置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旧制,贴职无杂压,至是因增置,乃定为杂压。其集英修撰,中兴后以宠六曹权侍郎之补外者,下侍制一等”。 如涉及典籍、谱牒的官职有: 1、(公元 1237年),召赴都堂(尚书省总办公处的称呼,“都”是总揽的意思),迁宗正寺(中国古代官署。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簿; 2、(公元 1239年),以直宝谟阁(官名。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始置,为贴职之一,作为特恩以授鸿儒。)知江州兼都督府参谋; 3、(公元 1240年)进直华文阁(南宋光宗庆元二年(1196)置,为特恩所授贴职。); 4、(公元 1242年),进直龙图阁(官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始置。其后,凡馆阁之久次者,必选直龙图阁,作为擢待制之基。); 5、(公元 1243年),进秘阁修撰(宋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置为贴职,用以待馆阁之资深者,多由直龙图阁迁任。);(公元 1244年),召入奏事,迁权户部侍郎,进集英殿修撰(宋代置。掌撰写史集。政和六年(1116)置。南宋用以尊宠六部权侍郎之补外官者,低于侍制一等。); 6、九年(公元 1249年),召赴阙,封定远县男。进宝章阁直学士(官名,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置,掌佐学士保存好阁藏宁宗御制。见《宋史·职官二》);(公元 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公元 1261年),进封吉国(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新建州城于今市区赵公塘一带,境内属庐陵县,为吉州首府) 所以,董槐公在多地留下后裔无可厚非,也进行了修谱,后人称呼为《泉溪董氏原谱序》即《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且多省族谱沿用。因此,不管董槐修谱如何,他的谱是创造性地为多地以后修谱建立雏形。既然,董槐前面部分世系在江西、浙江、广西都不一致,那当然以董槐修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为标准。 该谱没有董菜公,那么,广西也好,浙江也一样,董槐公前部分世系,仅仅作为保留,供研究参考。 三、
需要村干部开会商量,通知捐款 涉及村的事情,村干部商量,无可厚非。但是,这是宗族的事情,不是你一个或某个村子的事情,是老家以及老家以上的宗族事情,既然护塘以桥背为老家,那董槐的先祖居住地为江西泉溪,那泉溪一样是桥背、护塘等村的老家。 修建宗祠是宗族的事情,不是一村的事情,那就是泉溪的董氏宗祠,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决定,这就是会议。既然开会的时候,涉及开支,后来村的干部连会议也没有商量,无法前行。但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照样如期召开,选举湖北的董谊友为会长,钟山桥背村董进语、万安村董枝秀等人为副会长;选举桥背村董嘉文、万安村董奋勇等人为常务理事;选举护塘董全吉、湖北阳新董鸣鸿为顾问。那没有去开会也需要按照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的会议精神贯彻下去。 况且是个人捐款,不涉及集体的公用款,这样以村干部商量没有的借口,是不成为理由的。毕竟是个人的捐款自愿,只要有人收集款项,有明确的记载即可。 也从回龙同心寺中,护塘村没有人发动,就知道,所谓先商量的借口是不合理的。毕竟桥背村董庆堂代表老寨桥背通知,这次也是董庆堂通知到护塘的村里干部。 也通过成立“护塘董氏对外交流群”,多次发布内容;村干部也得到的全部的材料。剩下的就是捐款的行动问题了。 四、
资金紧张,现在都困难 湖北的董氏,有个村子,几十多户人家,修建宗祠就100万左右,也是靠个人筹款的。但是,别人一样修建了;护塘的年轻人,每年过年,每个年轻人常要筹200元左右,过了年还要一起喝酒,一路放鞭炮,这样的事情,一样办了;我们逢年过节,不管有没有钱,都会一样过节;我们的祖坟修建,也不管是否有钱没钱,我们护塘村每年清明扫墓,五房每户出资,也不管是否有钱,大家都一样出资。那就是涉及到是义务的,或者是集体的活动。 泉溪董氏宗祠修建,也是董氏的修建 ,是我们的共同宗祠。困难大家都难以说清,但心态才是关键。 因此,修建泉溪董氏宗祠,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宗祠,有着共同的义务,不需要等他人,不需要等待观望。行动才是首要,落实需要积极。 缅怀先祖伟绩,传承先祖风范。通过修建宗祠及修谱来怀念先祖,和宗睦族,团结宗亲。以祖宗之心为心,才不会忘祖,不会忘族,这也是我们尽孝之道;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与愿望,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他总要寻找自己的根;一个地方宗亲,即使一万年也会苦苦追寻自己先祖的来源,我们的子孙仍然能够知道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 护塘的门楼有四个大字“篤行風矩” 就是要求: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做到“知行合一”,文章要有风采,做人要有风度。《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笃行”(dǔ xíng)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风矩:语出:(1).风度,气派。《新唐书·柳仲郢传》:" 牛僧孺辟武昌幕府,有父风矩。"(2).文章的风采和法式。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吾广西董槐公后裔以及之后钟山董氏始祖俊庸公后裔把“正谊明道、笃行风矩” 作为宗族精神!我们是董槐后裔,别忘记“篤行風矩”的鞭策!
2019年1月23日董全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