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年最早发源于山西

 太行古村杨彦文 2019-01-23

黄河阵是流传于山西全境的一种年俗文化。

《左权县志》:“九曲黄河阵,清代流行于县境较大乡镇。黄河阵是在一亩见方的平地上栽扎纵横个各19 361根木桩,桩与桩之间按阵图界道,形成九大曲。元宵节之夜,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手体灯笼,在铁炮和打击乐中跟随社火入阵游行,远远望去宛若群星落地又似滔滔黄河,蜿蜒曲折,十分壮观。抗战开始后消失。武乡清代诗人魏守经曾经专门写过一首《游黄河》的诗:“上元芦席结神棚,烟火连霄紫气升。游遍黄河三百六,沿途五色纸糊灯”。《武乡县志》又云:“以灯三百六十盏分行布列如游罫形而异为九曲,方其中者曰游黄河”。

说是黄河阵,并不是在黄河岸边挂灯笼,而是古代的一种最早的阵法,实际就是一种迷路阵图。它是中国阵法的开端,了解了黄河阵法就可以了解整个中国古代阵法的渊源,既然是叫阵法,就是说它也与中国古代兵法战争有关。它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以361根杆为点,而联成乾、坤、艮、兑、震、离、坎、巽八宫。八宫之外,有专设中宫,形成八卦九宫的图式。九曲黄河阵的阵法从北方冬至点开始,首先大转一圈,然后从东北(八卦之一的艮卦)方位,依次沿着巽、坤、乾四维、兑、离、震、中转悠,最后从坎宫出来。

 

九曲黄河阵的式样就是在纵横交叉的木桩与木桩之间用绳子拦住,围成各种拐弯抹角、纵横交叉的许多巷道。在总出入口和每个交叉杆的顶上挂一盏花灯,总共是九九八十一盏华灯,(有时候也挂三百六十盏华灯)。如图(3-10-37)。

 

 

 

这是九曲黄河阵的点阵图。

 

 

游黄河的人们从一边的入口进去,经过一番转悠,必须从另一个出口出来。但是进去的人会发现许多巷道都是死巷道,根本就走不通,值得再往回返一大截,寻找另一条巷道出去。如果这个人运气好的话,他也许不费多长时间就能从一个出口很快出来;如果这个人运气不好的话,他就像是钻入了一个迷魂阵,翻来覆去,一碰一个死巷道, 无论怎么也转不出去。但是只有自己找到通道出去才算成功。当然如果你实在出不去也没有办法,那就只能紧紧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才能出来。而这时候的你早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其实在古代,这也预示着参加这项活动的人未来一年的运气如何。如图(3-11-38)。

 

 

 

这是山西保德新闻网刊登的保德县夜间表演九曲黄河阵的盛大场景。

 

 

黄河阵这种民俗活动也是最早来自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它是武乡顶灯舞的又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首先是那一个纵横各19行共有361根木桩组成的阵势图,令人第一个就想到中国围棋棋盘上那个也是有纵横各19行形成的361个交叉点。而这361个交叉点正好就是一年的天数。361个交叉点的中央那一点叫“天元”,它是360 的核心,在天上就是北极星,在人间就是代表帝王。这个神秘的“一”就是“大一”、“天乙”。在天上是指北极星,在人间它是王者的象征。商代开国之君成汤就被成为“天乙”,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天乙”的卜辞。在民俗中也有谁能摸一摸黄河阵中央的那一根老杆谁就能活到八百八的说法。

黄河阵中的黄河也并不仅仅就是指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一条黄河。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表现在天文学上就是认为地上有什么天上应该也有什么,那么天上也有一条黄河吗?

《三元总录·婚元中卷·天文日月》记载:“天中有一道河,那是天渐之黄河”。原来这里的黄河就是指天空那道星辰密集的恒星带,因为从地上远远看上去真像一条河,就叫黄河了。关于这条河我国古代人民还有许多叫法,有叫天河的,有叫天汉的,现在天文学上叫银河系。奇怪的是,在这条天渐之黄河的旁边还有一座“渐台,而这座渐台就是我们在前面年的神话中讲过的商代天文学家万年观察天文创造历法的时候,在山西省武乡县贾豁乡古台村东面朕监八平山梁上所设立的”临水之台“。

清代诗人魏守经的那首“游黄河”的诗中,第一句就是“上元芦席结神棚”。诗中“上元”就是指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而“上元”这段重要时刻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计算制定历法起点的重要日子。

《尚书·考灵曜》曰:“天地开辟,曜满舒元,历记名曰,首甲子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初度,日月若悬壁,五星若连珠”。

《开元占经·卷五·日占一·日行度》引《河图》曰:“天元十一月甲子夜半,日月五星俱起牵牛初度,推历考宿,正月在营,二月在奎,三月在胃,四月在毕,五月在东井,六月在六,七月在翼,八月在角,九月在房,十月在尾,十一月在斗,十二月在牵牛”。

商代天文学家万年创造的是“太阳历”,而上面的古籍中不仅写明了上元甲子冬至夜半是推历考宿的计算起点,还分别列出了太阳在一年每一个月所处的星宿位置。“太阳历”中一年历法起始日子是上元甲子冬至夜半,这一天日月五星所在的正是二十八宿中的牵牛座。我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陈遵妫教授在《中国天文学史》中也说“中国古历冬至在牵牛”。牵牛星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男主人公牛郎星。织女星之旁就是“渐台”。

在古台村中部有一块平地叫“社房”,据村里老人传说那一个地方出过十二家“龙庭”,在社房下面又有一块几十丈见方的平地叫“黄河圪磊”,据村里老人传说是老早以前人们专门表演游“黄河阵”的地方。

经过考证我们发现这个在清代时期流行于山西全境的“黄河阵”也是最早起源于山西东南部地区。

“黄河阵”是武乡顶灯的进一步发展,武乡顶灯就是“黄河阵”的最早雏形,就是它的源头。他们最早都是来自古代天文学的祭祀活动仪式。武乡顶灯起源于上古的伏羲神农时代,而黄河阵最早起源黄帝时代,成熟定型于商代,大盛于明清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到了明朝时“黄河阵”又被许仲琳写进《封神演义》了。《封神演义》第五十回这样写道:“杨戬等各忍住怒气,保着子牙来看阵图,乃至到了一个小门,上有小小一牌,上书‘九曲黄河阵’。阵排天地,势摆黄河”。

 

上党地区的年俗文化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能够证明过大年的习俗最早发源于山西以外,在山西各地还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

史耀青主编(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第三章 这方习俗 一 岁时风情》中这样记载:“大年初一绝早而起,第一件事情就是点年火。关于年火的来历,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又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飞出四处觅食,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害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直到现在,每逢年节,在一些农村家家户户还能看到当院备一捆谷草。初一五更点燃。烧时还要观察年火倒下的方向,把它当做某一方年成好的预兆。

点燃年火就揭开了年节的序幕

在山西泽川、高平、长治等县则是在大门外垒一炉膛,点燃炭火,因其形状像人物,名曰点“人火”;而山西晋中,一带是点“旺火”。

点燃年火之后,紧接着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神和祭祖。当然是先祭神再祭祖。最受恭维的神就是金神、观音和天地神。在过去,年节祭神也显得非常重要而隆重。在远古时期,祭神是有整个氏族的全体成员参加的重要而神圣的活动,后来演变为一家一户的单独行为。在山西上党地区,你就是现在走进每一家农户,也会发现在每一家院子正中央墙壁上有一个像 窑洞形状一样的神龛,当地人叫“天地圪窑”。这个“神龛”就是用来摆放祭祀天地神的牌位。所以在过年这个神圣时刻,一家人都要到院子里放上供桌摆好祭祀物品,然后上香恭敬的祭拜天地神。神龛前的供桌上供5碗供菜和10个点心.并立几个三角形面“枣山”。象征这次虔诚的祭拜,天地神能够保佑他们来年米面如山。面枣山要一直供到正月十五才能撤下,就是撤下也不敢吃,总是要放到一个地方,一直等到来年春天第一次雷声响起时才拿下来一家人每一个人分的吃一点,据说吃了这个枣山小孩子一年不会得病。供奉天地神是用填满谷子的斗和升设供。斗升里的谷子,也是要等到元宵节后才能倒出,一般是用来碾米过正月二十五的天仓节。在当地流传的一首节令谣中第六句就是“初六不敢动斗升”这个意思。正月里亲朋好友之间普遍都要往来拜年。尤其是初二、初三初四最多。初五因为是“送穷”的日子不拜年,初十民间有“十不动”的说法也不拜年。拜年时传统的节礼12个面马蹄或21个白玉面膜。正月里待客得先准备些小麻花、团子、柿饼等应时食品,而拉面则是最普遍的待客食物饭食。亲友之间也要向对方的小孩赠送压岁钱。

在上面所讲的上党地区春节习俗中 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的信息。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又一次出现的神秘数字“21”,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氏所创立的祭祀历谱里有21个祭祀日的深远影响。

在山西上党地区过年期间也有“迎春”和“打春”习俗的。

立春,又叫打春,正月节,芒神节。相传芒神为司春之神,名句芒,是伏羲氏的儿子。他长得人脸鸟身,骑二龙,穿一件白色衣服。唐诗有云:“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后来,芒神在民间祭祀仪式和年画中变成了头有双髻,手执柳鞭,春天骑牛的牧童,也称芒童。从字形看,“苟”字以勾为头,像刚刚萌芽出土的小嫩芽;“芒”字本意是指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象征着万物的生育和成长。芒神位居东方,如初生的太阳,所以立春要到东郊八里外迎春。迎春的习俗起源于远古时期。在文献中的明确记载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易经出现。迎春要在立春前一天进行,目的是早一点把春神和句芒神接回来。

在山西上党地区人们也把立春叫“打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迎春时还有“鞭春牛”的习俗。鞭春牛又称祭春牛,鞭土牛。鞭春牛,文献记载始于周代。《礼记·月令》中有“祭土牛,以送寒气”之说。

为的是怕牛休息了一冬变懒,要用鞭子打它,提醒牛该辛勤劳作了。打春的主角就是打春牛。春牛有泥土捏制和彩纸扎制的两种,牛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一年八节,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正当农耕八节;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长二尺四寸,表明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柳条也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牛这种动物不仅是帮助农民辛勤劳动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它还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它具有一种宗教的象征意味。在神农氏时代是神农氏族的图腾,代表天地万物之数;文献中记载“牛以致日”,是祭祀太阳的“中央大牲”;在商代,牛骨还是记录卜辞的重要书写工具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党地区的年俗文化,已经引起中央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并与2005年春节被中央电视台搬上了银屏,而且还有幸被选为全国五个现场直播城市之一。

在那次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上档地区的年俗文化中,其中的“四景车”、“八挂秋”、“打铁花”都引起了人们极度的好奇和关注。

关于“四景车”的来历,传说纷纭,无从考证,现仅略作介绍。

“四景车”原来是在平顺县九仙圣母庙庙会期间举行的一种文艺表演活动。

四景车就是车辕只有一根独辕,套两头大牛挽车,为第一景。车棚上面套车棚。车配车,不准在辕上钻洞孔,这是第二景。车棚为车身的下半截,放在车的平板上,四根棚腿要朝上,这是第三景。车身的上半截接在车棚上为第四景。整个车身全高12米,车棚长方形,约6平方米。每辆四景车需彩色绸缎等贵重装饰品总价值两三千元。

它是由平顺县的五社八村轮流举办的。五社八村就是东峪沟为第一社,下社为第二社,南社为第三社,北社为第五社。整个庙会期间,最精彩的就是“跑车日”那一天,到了这一天,高耸入云的四辆“四景车”、二十四匹神马、二十四顶彩绫、二十四顶银伞、还有骑彩骡、擎银伞的“极席”、社火、扛桩、小跷队、八音会、探马,五彩缤纷的奇特故事,依次进入会场,那真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山人海胜景空前。所以当地老百姓有“赶了大赛会,死了不后悔”的说法。难怪把中央电视台的拍摄人员都吸引住了。

不过我们透过这眼花缭乱的喜庆场面却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原来这民俗活动里面包含着许多炎帝神农氏时期的天文知识。“四景车”这个名称中的“四景”就是指神农历法中的“四时之景”,五社八村里面的五是黄帝文化的数字模型,八这个神数又是炎帝神农氏的数字文化模型,而反复出现的二十四这个数字有象征了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口头授时历书。对此长治日报记者何晨在201181日在《上党晚报》写过一篇文章《二四节气起源在长治》。他认为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地区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为此他还采访了长治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正旺,王正旺工程师也说二十四节气在长治至今仍有相当高的准确度,多年来的气象资料表明,节气变化的当天,长治的气候和节气相当吻合,特别是在当天的24小时,气温有着明显差别。这就表明二十四节气最早就起源于长治地区。

八挂秋和车莲秋也是上党地区别具一格的旋荡式秋千。

八挂秋是一种装饰华丽的亭式秋千,因悬吊挂秋千而得名。八挂秋的主体骨架是一条可以转动的木柱,也叫老杆。老杆下面不固定,是转轴。推杆与老杆绑接为一体,推动推杆使老杆转动。同时,以老杆为中心搭设一个圆形木台,中间设置枢纽。台座周围以棚布遮苫。台沿架搭木梯以供上下。老杆顶端搭成一个八角亭式的伞形儿复杂一些的还要搭成八角楼阁。并且还要进行一番装饰。顶面以蓝白条布交错组成,檐下则装饰各色彩绸和玻璃镜。八个檐角 高高挑起,每角悬吊秋千。玩着登台上去。人力推动推杆,八卦秋千便同时旋荡起来。但是八挂秋千的转速较慢,荡升幅度也较小。

车莲秋的搭设比较简单,主要构件就是一个大车轮和铁链。先在地上竖起一根木柱,也叫老杆。把下端固定,在上端设置轴装大车轮。轮上捆绑四条木棍,各伸一截于轮外,用来悬挂四秋千。老杆下面横置一根推杆,推动推杆,车轮就会转动,秋千也就旋荡起来。。随着下面那个推杆的的转速越快。秋千荡升的幅度也就越高,有时甚至能荡升到水平的地步。但是玩儿这种秋千也需要胆大的人,一般人是不敢玩那么高风险刺激的游戏。

打铁花是长治是南镜、荫城一带流行的一种民俗活动。

打铁花的习俗久已流传,因为南镜、荫城一地就是一个著名的铁业生产区。这也与当地具有一个悠久的冶铁史是分不开的。

打铁花就是人们打击铁是绽放出的一种非常别致的焰火,当地人也叫铁骊花,其实就是“铁犁铧”的谐音。因为这种用已经报废了的铁犁铧打出的铁花最好看,可以产生特有的一种特殊效果,所以才有“铁犁铧”这个雅称。

打铁花这种习俗原来是为了那些非正常原因死亡的“屈死鬼‘举办的一种近似于”招魂“和祭祀鬼驱赶邪魔的仪式。后来才把他作为欢度春节的娱乐活动流行开来。

打铁花的人数不限,可庶人或叔叔人,一般都是写年富力强、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打铁花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光着上身,头戴草帽,双手拿一个木板。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用火钳从炉中中取来熔化好的已经烧红的铁铧团,赶紧递放到木板上。打铁花的人必须胆大心细、眼明手快,先把放好的红铁铧团轻微的簸一下,然后迅速用猛力将红贴花往空中扬出去。灼热的红铁铧团就在半空中迸散开来,无数铁屑由于受到氧化作用,顿时形成五彩斑斓的火花;或如万花盛开,或如万珠闪烁,绚丽多彩,变化莫测,非常夺目耀眼。伴随着着“彭彭啪啪”的声音,一簇簇铁铧漫天盛开,此起彼落,令人目不暇接,激动惊喜不已,构成了一幅幅另一种壮观的焰火情景。

那一次拍摄中还展示了上党地区的许多年俗文化:如祭祀炎帝神农的蒸面羊、剪窗花、穿着虎鞋、虎兜肚、戴着虎帽的小男孩等。

其实在山西还有许多的年俗文化,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介绍。但是就从流传于山西晋东南地区的这些年俗文化,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同样结论:那就是过大年的习俗最早发源于山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