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汉拳修炼应该通过哪些步骤,佛汉拳前辈有所训示吗?有的。 这要从齐可权先生所著《佛汉拳谱》说起。
拳谱,是记述一门拳的源流,套路,内功,拳法,拳理,心法,以及修炼步骤的典籍。佛汉拳在齐可权先生之前没有拳谱流传,都是以身传口授的。一般人学拳,认为学得越多越好,多学套路,多学绝招。很少知道去学完整系统的拳法,有步骤地修炼。佛汉拳内容繁多,光是对打捶就有几十路。而且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大都掌握不全了。再者,由于以前人们多数没有文化,尽管功夫好,却难以说清拳法拳理,练拳教拳也没有固定的程序步骤,遇山指山,遇水点水。要想学到佛汉拳系统的拳法,的确很难啊!佛汉拳第四代传人齐可权先生根据师传编著了《佛汉拳谱》,时在民国二十四年,距我的师爷赵忠仁来山东传拳晚了十一年。 我们这一支传承代次是,第一代徐修文,第二代贾云路,第三代赵金山,第四代李润花,第五代赵忠仁,第六代刘洪江,代代身传口授,早前是没拳谱的,据说后来也有拳谱密传,大概也就是齐可权先生所著之,因未见到,不敢确定。
前些年,总算看到了齐可权先生所编著的《佛汉拳谱》,有油印本,影印本,以及网上的电子本。恭读之后,深感弥足珍贵!且叹佛汉门前辈也有如此文武兼备之人!
几番拜读齐前辈的著作,如沐甘霖。拳谱里面蕴含的许多经典和精华,独具特色的佛汉拳文化,都是难得的武学财富。诸如:尊佛家的同时,亦尊儒家和道家思想,“俸天地君亲师,效纲常伦理义”,“重仁义,学涵养,戒谣行”,“遵道德,喜侠名,莫贪嗔”,足见佛汉拳是以释儒道三家文化为依循。“远邪教,莫为所染,避异术,不听奇能”,则难得地体现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在拳法上没有玄奥虚假,全是刚柔相济的真实功夫,“式有中左右,法分上中下,手有里外手”,“八式之别,一式跟三打,一打变三随,随法即是破法”,“变化到八九七十二,即七十二路锤也”,“随法变化,奥妙之理,无穷无休”。重视内外兼修,将内外两家融合贯通:“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为气也,至妙至极”…… 谱中所述真功妙法难以尽数,这儿仅讲其中暗藏的大法之一,与同道共享。 之所以说是暗藏,是因为在有关练气一节的末尾,有这么一句话,恐难引起人的注意,即:“头盘架子,中盘法,底盘随势认真打”。此句与上文本不相干,突兀地插此一句,笔者何意呢?以前辈之智,恐不是随意的,而应该是有意隐示。 “头盘架子,中盘法,底盘随势认真打”,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含义吧: 先说“头,中,底”,是指上中下三盘吗?显然不是,因为从没人将上盘叫做头盘的。将下盘称作底盘似乎可以,细想,也不是,那种说法是“高架,中架,低架”,是低字,不是底字。联想起当地方言,“头”字有第一的意思,比如“头一回”就是第一次。第一趟佛汉捶,叫做“头趟捶”。还有起初的意思,比如“头开始”。假设这儿的“头”字是第一或者起初,那么这儿的“中”字,按顺序就应该是当中,中间,第二步的意思。“底”字,这儿方言中有最后的意思,如“到底怎么样”,连起来理解应该是最后,或第三步的意思了。暂且认定“头,中,底”,是开始,中间,最后的意思,再来看“盘”字。 “盘”,在武术术语中一指部位,如下盘,指身体腰部以下部位;作为动词有练的意思,比如佛汉拳的盘手,就是练铁爪功。太极拳的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行功。将盘字理解为练习,和前面的字组合起来,“头盘”就是开始练什么,“中盘”就是中间练什么,“底盘”就是最后练什么了。 这样理解能否说得通呢,反复研读拳谱原文,发现十二路对打锤前面冠以“头盘”二字,明显是把对练套路作为头盘。再来看看这句话:“头盘架子,中盘法,底盘随势认真打”,感到心中一亮,老前辈的隐示之意原来在这儿!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佛汉拳的修炼应该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练架子,即套路,包括十二路,或者二十四路,或者七十二路对打锤,以及九弓架子,三正式。 第二步练功法,即内功和拳法。包括养身法,强身法,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平四功,铁爪功。手眼身法步,八门八式,一式三打,一打三破,各式打法,拿法,破法,等等。这一步练的不再是套路和招式,而是内功和拳法。 第三步练变法,“一打变三随,随法即破法”,“随势认真打”,“随法变化,奥妙之理,无穷无休,”这是佛汉拳的高功夫,高境界了。这一步不再是死招死式,讲的是随法变法。不再有执着的用意,打人于无意之中。这与太极拳所讲的“言劲不言着”,“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与形意拳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一步不是靠单练空练就能达到的,需要师父的带手喂手,需要师兄弟之间的拆手化式,需要同门同道之间多多切磋,更需要无数次的交手实践,磨练,摔打,才能功夫上身的。 如此三步功夫,是佛汉拳的修炼步骤,一直以来藏秘不宣。齐前辈修谱,既不使公诸于众,却又隐示于人,可谓用心良苦! 恩师刘洪江先生深谙此道,他老人家授拳时,不强调多学捶趟,不提倡死式绝招,嘱咐要在内功和拳法上下功夫,谆谆教导:练拳“没养身功不行,没内力功不行”,“手快不如变化快,死招不敌活手法”,“法无定法,随势而变,应感而发,自然而然”。实际就是告诉弟子不要光打捶趟子,练架子,练招死式,后面两步功夫更重要。本人有幸在师父身边几年,得他老人家身传口授,将三步功夫牢牢记在心里,又传于弟子。此前,还将此三步功夫写进《崇尚自然——武功步入化境的不二法门》,有意者可一读。 从齐前辈所著《佛汉拳谱》,到我的师父刘洪江先生的高深武功,还可以看到,同是佛汉拳门,虽然师承不同,练法或有差别,但是佛汉拳的特点风格以及内在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正如谱中诗曰:“天下佛汉是一家”。 大概由于几经传抄产生的原因,所见《佛汉拳谱》中文字、标点、段落等存在一些明显疏误之处。在文字语言的表述,方言和生活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方面,甚或拳法体系的构架方面,还有可再加斟酌,进一步条理,更臻完美之处。本人反复阅读,将多种版本进行了对照比较,谨慎斟酌后略加校点。适当时候再呈给同门共享。
这部《佛汉拳谱》,虽然只有万字左右,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很多深奥的功理功法,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