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教合一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卢飞宏

 wenshengquan 2019-01-23

三教合一文化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摘自卢飞宏《中国儒释道
三教合一文化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研究、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儒释道三教的神圣教育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灿烂的文明。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三教的分合贯穿于近两千多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三教合一思想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而形成三教合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文化遗产,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将与儒佛道传统文化融合密切相关。丰富多样的儒释道文化大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解放,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士大夫处世哲学的基础,也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当今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三家既相互竞争,彼此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进步;其中以儒家为主而释道两家为辅,但其又没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这三家为典型代表的。三教合一真正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任何一教之说都只能是独家之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民族文化的整体,只有三教合一才具备了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三教合一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适应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思潮,其宗旨在于和谐三教关系从而和谐整个社会秩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政策基础。纵观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皇权重儒而抑佛、道,或崇佛而压儒、道,以及后来的融合、互相承认对方,吸取对方优势以为己用。特别是佛教进入中国吸取了大量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对上层阶级和底层人民都有吸引力的信仰体系。皇权需要一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也越加强烈。鉴于自春秋至秦汉思想趋向一致所形成的传统,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内质上通过交流,彼此的认同越来越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足的条件。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大量儒、释思想被融入道教,已成为入明以后道教的一大特色,这种现象也在当时上层建筑中各个领域内泛现。中国民众在宗教信仰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释道诸家的内容都早已司空见惯,把这些最熟悉的文化调和起来,推陈出新,达成了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会条件。历史上有不少理学家和思想家重视对佛、道的吸收,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明清两代诸多学者、大儒,一面传授儒道,一面研究佛学,此风气直至清末。中国的统治者和御用文士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于“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说”,他们强调“三教虽殊,同归于善”,目的是有利于维护社会道德和统治的稳定,这就使三教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形成的神灵崇拜多元化之传统以及各阶层之情理思维模式等都有助于儒、释、道三教相互补充、同处共存。文化的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精神,接收新文化思想,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中国的人文精神,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大江东去,风起云涌,惊涛拍岸,水落石出,处处彰显的都是儒释道的风骨,是中国人立身天地、宇宙之间,“万物与我为一”自由精神的体现。三教合一思想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特征,已融入华夏文化文明和思维之中,广泛地渗透于大众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传统文化,其思想合于“道”的境界。继承、研究、融合和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教合一将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佛家转世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特殊的人文环境背景下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思想,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儒释道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发展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迹。
  三教合一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要将三教合一文化置于中国社会历史上儒、释、道三教主流文化的高度,如建设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一样而传承和弘扬,使三教合一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主流思想文化,得到社会和世人的重视和认识。历史上三教合一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广泛地被中国民间宗教所接纳,并使之成为宗教信仰的思想文化源泉,其作为中国宗教信仰的形式存续了近千年的历史,特别在明清时期其思想文化达到鼎盛,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展。中国以泰山、嵩山等为主要代表的很多宗教文化名山,都是三教合一文化的集大成和儒释道文化共处的圣地,是三教合一的集中代表和体现。如泰山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三教融合的圣地,儒释道家三教文化合流、融为一体是泰山宗教文化的重要特征。嵩山“三教图”暨“三教合一碑”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製,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難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途,咸歸於治。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圓融,一以貫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屹立于北岳恒山悬崖上1500多年的悬空寺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寺庙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之千年古刹定林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晚年遁迹藏书校经之处,距今亦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其“三教堂”,是历史上在山东具有影响力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场所,同时供有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三个牌位,也是中国北方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代表性场所。濒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而距泗水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安山”,即“圣源之地孔子山”,其阳悬崖处有五处天然石洞,据洞前明代1467年石碑记载,最大的洞内塑儒、释、道之祖,民间称“三教洞”。 在泗水流域上至伏羲、尧、舜,下至隋唐、明、清,形成了一条贯穿几千年的东方历史文化彩带,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源源流长,正在逐步发扬光大。相传建于宋代的山东莒南涝坡镇东的抱虎庵,古名三教堂,万历间卢飞宏涝坡卢氏先祖卢大公永忠之四世孙邦国、邦植二兄弟捐资重建,中三教堂,东文昌阁,西魁星阁,前八蜡牛王殿,北角菩萨殿,有万历四十七年无机子所撰碑记,标为蟠龙山回云庵(《大涝坡卢氏祖谱》)。顺治乙未岁进士卢永铨 “冬日过抱虎山詠三教堂” 诗,山湧平效露碧岑,云雕华殿雪妆林;三才既判成三教,一本初源祗一心(《重修莒志》卷五十五,十八页)。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名山圣地、寺院道观和一些民间宗教场所留有三教合一文化的遗迹,这些遍布各地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场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的这些宗教名山很好的反应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及三教和平相处、包容发展的思想和文化。中国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特殊而又复杂,是两个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艺术领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受到三教合一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作莫过于成书于明朝时期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是一部反映儒释道三教合一基本义理的杰出代表著作,它有对佛教尊崇的描写,有对道家修行求长生的描写,同时还把儒家的思想融入其中。《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文学人物形象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范。
  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与儒释道主流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以三教合一文化为信仰基础的民间宗教,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思想理论,且独具民族特色。明清时期的民间教门在当时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和民间教门传统影响下,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内丹派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为教义和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这套宗教理论约在明末清初,集明中叶以来民间宗教各教派教义思想之大成,在正统的佛教、道教衰颓和日益远离民众的情势下,发挥了既有值得肯定的历史意义上的合理性与正义性,迅速占领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下层民众的精神领域,因而成为清代乃至民国时期下层民众广泛的信仰,在中国宗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三教合一文化将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提供尊卑等级观念,以让百姓变为顺民,而老庄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和麻木,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中国民间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体系中具有进步性,是中国占大多数下层民众的广泛信仰,集中反应了中国民间思想文化的智慧,虽然其在一定时期受到政府的压制或取缔,但其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世界的东方,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会历久弥新,传承发展,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圣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
(公元2016年4月4日,丙申年壬辰月丙辰日)【卢飞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