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那年,你认真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大学想考音乐学院。虽然将来可能不是太好找工作,但这是我真心喜欢的事情。” 爸爸大骂:“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供你念书,就是让你去唱歌吗?有几个人能成为歌星啊?你让我很失望!” 妈妈哭哭啼啼:“你唱歌能找到工作吗?妈妈还指望你养老......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年纪越来越大,将来还要担心你,你忍心吗?” 你无力应对父亲的失望,母亲的伤心。你成功地被勒索,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结婚后,老公迷上了王者荣耀,每天下班回家什么也不做,独自捧着平板玩得津津有味。 你跟老公说:“别老是打游戏,陪我待一会,说说话嘛...” 老公开始还敷衍你。等你说到第N遍的时候,他重重地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冷着脸,很不耐烦地问: “今天在外面跑了一天都累死了,还不让我调剂一会,怎么这么不体贴?不是要说话?你想聊什么就直接说啊!” 你的委屈突如其来,可你又不希望战争扩大。无奈只能默默收拾屋子,让他继续打游戏。你成功地被勒索,放弃了想要沟通的欲望。 ![]() 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或者叫FOG)是心理治疗学家Susan Forward提出的理念。是指我们无法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而企图威胁、逼迫、利诱他人顺从就范的行为模式。 FOG是Fear(恐惧)、Obligation(义务)和Guilt(罪恶感)3个字母的缩写。 恐惧:“惩罚者”利用恐吓要胁的方式逼人就范。 义务:利用“应该”、“这是你的责任”来框架对方。 罪咎:“受苦者”利用“苦肉计”来引起对方的内疚。 情绪勒索者利用双方的社会关系,通过不当的情绪和刻意的扭曲,以威胁或利诱的手法放大对方的罪恶感和恐惧,企图掌控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问题可能长期潜伏在父母子女、师生、上下级、伴侣、夫妻、婆媳、朋友之间,而且双方常常无法察觉,甚至觉得它理所应当。 试着回想你过去的经验,你是不是曾经被情绪勒索过?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这点小事情你都不肯帮我?” “我把这辈子全部希望都放你身上。你怎么忍心让我失望?” “你怎么能把孩子给保姆带?真自私,你这样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好好干,给公司多做点贡献。别忘了,你试用期还没过呢。” “如果你敢跟我离婚,我就把孩子带走,不会让他再见你!” “我今天之所以这么痛苦,全都是你造成的!” 这些句子听起来应该都不陌生。这些话常常来自我们朝夕相处,最亲密的亲人或者朋友。 “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难道我做错了什么吗?” 当你有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你就已经踏入情绪勒索者的陷阱了。 ![]()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被情绪勒索? 自身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对他人有”病态的相互依赖“。他们害怕失去爱,而又互相伤害。 勒索者提出要求,被勒索者内心有些抗拒。在被勒索者内心抵抗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担心:“我要是拒绝他,他会不会不开心?” 勒索者进一步对被勒索者威胁施加压力,潜意识告诉勒索者:“没错,你不帮我,我就是不开心”。 然后被勒索者因为内心的“惧怕”,于是自我说服:“我还是答应他的要求吧”,从而一再屈服与退让。 被勒索者承载着勒索者的情绪,不断对他人的情绪负责任,最后慢慢地失去自己… 当你不够爱自己、不够重视自己的感受、总是害怕会破坏一段关系、担心失去别人的信任、生怕别人会讨厌自己,你就很容易被情绪勒索。 但有趣的是,看起来自己这么努力希望换到的是这段关系,希望可以换到对方看重自己、爱自己。 殊不知长期被勒索的结果,你换到的不是爱,而是恐惧、担心和伤害。 情绪勒索往往是下意识的,在没有被识破的时候,甚至可以伪装成“爱”的样子。 比如说那句,“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实际上遂行的却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掌控欲。 情绪勒索者会勒索别人,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某些伤痛,因此想藉由“别人的配合”,来掩盖住自己潜意识不敢面对的事情。 他们害怕无法掌控的状况,他们害怕改变,他们害怕你的变化会让他们看到自己内在的问题,所以他们只好用愤怒、失控的情绪来恐吓你。 情绪勒索者虽然外表看似刚强,内在却是脆弱的。 我们的心灵之所以无法自由,就是被情绪勒索捆绑了而不自知。 有朝一日你打开这个绳索,才可能重见阳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