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之人首先要了悟一个“歇”字,否则日日打坐也不能开悟 | 文 三只眼文斋
参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悟大道、就是要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实见自性的面目,去掉自心的污染,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何为“自性”?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共同具备,无二无别。何为“污染”?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相反就是众生。众生从无量劫来,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
参禅开悟的先决条件,就是破除妄想。释迦牟尼佛说的最简单:“歇即菩提”。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慧能广播禅风后,禅修之人便都明白了一个“歇”字。学人得到开示最紧要的一句话,莫过“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就是“歇”,所以“万缘放下,念不生”这两句话,就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做不到,不但参禅不破,就是进入“初禅”都不可能。因为万缘缠绕,念念生灭,谈何开悟?
一念永歇,直至万念无生,才能证得菩提。既然禅修者已经了知自性本来清净,所谓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宣示众生的假借之名,与我自性原不相干,就应该了悟万事万物皆是梦幻泡影。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俱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叶尖露珠,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喜悦、厌恶和取舍之心。一切放下、通身放下,自然根尘识心消落,含嗔痴爱混灭,所有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一慨置之度外。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
一切因缘放下了,妄想便自消,分别心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禅修者才能豁然开悟。实际上,真心、妄心均是一个心。心觉悟了就是真心,心迷了就是妄心。所以,众生跟佛的分别,只在迷与悟之间的差异,“万般欲识佛处去,万缘放下妄即真。”就是这个道理。有心是人心,无心是大道。迷人随欲望而起舞,智者随自心而安住。明心是妄,见性本空,即为明心见性。心性本空,何来心事;因缘而有,何足罣碍。万般计较心自烦,万缘放下性清净。“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才能证道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