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3 总第167期 愚叟微信平台
魏王城、白玉庵遗址探秘 戊戌年腊月十六日,愚叟与守莹红伟夫妇、西刚先生、永常先生一起,来到了阳都故城遗址所在地任家庄村一游。

村碑文字: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公元181年诞生于阳都,此地为阳都故城遗址,汉代即有人居此;明万历年间,任氏由临沂尚岩迁此立村。”
阳都原是一座古城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春秋》闵公二年正月《齐人迁阳》。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阳,国名,据顾栋高《大事表》:姬姓……《周金文存》卷二59页有鼎铭云:`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阳古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迁其民而取其地。”既然有地下出土文物证明阳为伯国,又是姬姓,可以推断出它立国当在周成王三至五年周公征东夷时。《山东通志·疆域篇》:“阳,齐附庸”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伯国,就不可能是附庸国。阳都之名,应是被齐灭掉之后出现的。史载齐有都大夫,可见都是齐的一级地方都组织。又《左传》庄公28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阳都,即是原阳国都城所在之地。 阳都古城的位置,《水经注》说得很明白:“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又南,桑泉水入之……又南,迳阳都县古城东。”又,“铁山在(沂水)县南百二十五里……南为阳都城。”据沂水铁山以定位,故阳都即在今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任家庄一带。村临沂河,河岸还有一段长约1500米的古城墙基,村中有汉文化及春秋文化遗存。秦灭齐后,此地可能建置阳都县。因为汉高祖始建国时所封的功臣就有阳都敬侯丁复,他乃是县侯。汉承秦制,西汉东汉均有阳都县,西汉属城阳国,东汉属琅琊国,晋也属琅琊国。阳都县撤销大约在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以后。自此以后,阳都城在地理志上再不见记载,世远迹灭……


大白果树下的“阳都故城文物保护碑” “阳都故城”保护碑碑载文字:“阳都故城,春秋时曰阳国,西汉置县,属城阳国,东汉及晋属琅琊国,后此地又称魏王城,三国时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年诞生于此。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南至孙家黄疃,北至殷家庄,东至沂河,西至大汪家庄以南。”


这片土地,即是阳都故城遗址所在地,具体位置:东西走向,大概从沂河西岸任家庄到大汪庄村西;南北走向,从东汶河到孙家黄疃村。从近年出土的墓葬看,这里大多是汉墓。大汪庄村曾出土曹嵩墓画像石。现已移交沂南县博物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有该画像石的仿制品。
后来村民搞农田基本建设,发现古城东墙遗留 。此墙基紧邻沂河,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非本地黄沙油土,至今清晰依然。

本地的黄油沙土
现遗址区域内任家庄村东南角,紧邻沂河右岸滨河大道,有一寺庙名为白玉庵(亦叫娘娘庙)。民间素有“先有娘娘庙,后有魏王城”之说。可见此庙宇历史之久远。当年庙宇内曾植桧有四棵银杏树 ,传说与青驼寺之银杏树年代相近。现仅有一棵历尽劫波,生长至今,仍和残存的几通石碑相伴。高大树木引来喜鹊争相筑巢于顶枝。以前曾有孩子爬树摸喜鹊,不慎从高树跌下,恰好骑落在石碑上,竟安然无恙,未伤损丝毫,众皆感到如有神助,孩子的母亲就很虔诚地去树下烧纸膜拜,感谢神灵保护。此孩子现在也已快70岁了,至今健在,名字任某先也! 此银杏树有很多灵异的传说。有一枝直指庙门,主持吩咐僧人说,明天找人把此树枝砍掉吧。谁知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 发现此枝已经自己改了方向,不再直指门口了。此树枝扭曲之现状至今仍可见!据村里老人们传说,庙中曾有铜钟两个,在旧社会里某一天,它们两个自己对话说,一去郯城、一去南京……此庙宇拆于文革期间。以后张姓看庙人亦娶妻生子,在村里以为人钻井为业,住在庙宇附近,当地人称呼张是庙上的,也当是60多岁的老人了……该遗址紧靠滨河大道右岸,顺滨河大道向南五百米,即到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而今,在白玉庵遗址上,白果树东北角,尚有一通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所立碑碣。碑正面朝向西。碑文载: 娘娘庙碑记 本庙原地十九亩,白果树三株,庙地四十八长中八步。里人众议,分恁纳粮,所获子粒、树果,不许四方居民恃强索取。缘此礼口 口 僧觉化看守香灯,恐岁以无凭,故立碑有照!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吉旦立 庙主口口,汪孟川,汪泳,汪九韶,汪九章,汪九功,汪九经,汪九官,任世纪,武克让,刘佩,汪九德,汪思孝,汪思第,汪栋,汪朝著,张梅,李仁,任世方,袁奉道,汪朝荐,赵济民,任峰书,任栋,刘口,李邦正,高柏,石匠汪沛,



白果树西北角有一石碑,石碑正面朝向东,基本与娘娘庙碑相对。现紧靠住户东院墙。此碑镌立时间,为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碑文为《重修观音阁记》,开首有:“此魏王城故地也……”,还有“自雍正庚戍(1730年)夏大水为灾……”的文字。雍正八年那场沂沭河流域大洪水,据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沂沭河流域一片汪洋……

白果树正北有两通石碑,均正面向西,其一已有残缺,两碑字迹均已漫漶不清。据有关资料记载,说碑文所载是康熙年间、乾隆初年重修庙宇碑记云云……

白果树正南方向,一通碑面向西的石碑,题重修阎罗殿记,乾隆38年镌立。与此碑相对的,是嘉庆10年镌立的“重修观音殿记”碑,正面朝东。此二碑均有碑文,并记录了捐资人的姓名和捐资数额。




东面的重修阎王殿记碑文已漫漶不清,西面的重修观音殿记碑文如下: 沂邑之南,距城百里,旧有白玉庵乃魏王城故址也。父老传闻,当宫阙残毁之后,后之人在其地立庙。而观音一阁,兴碧霞元居殿南北并建焉!不知几历年口矣。考之碑志,所载重而修之者几几时也。移阁西为殿,继复易殿为阁,列口碧霞元居殿之左,东西并时,故一时之伟观也。厥后,年远易淹,风雨损坏,而观音庙荡然无存;徒使居民望之欷嘘,游人过此而徘徊,未尝不叹此地之无人也!有高、吕诸君同心共济,毅然起而修之;协同住持尼姑敬化众财,集功一处,於是鸠工庀财,乃既乃涂,以作修宇,历数载而告成。乙丑之冬,特请子作记。子因游乎其地,见夫古今兴庵之迹,乃知地以人传神,亦以人显是功也!虽无台榭巍峨之观,然而庙貌一变,法像依然。能使敬神如在一时之声灵丕抿,胜迹犹存;四方之年日维新,若诸君者大有造於斯庵也!是则有善作者,必有善成;有善始者,必有善终。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故勒诸贞珉,以备后有同心者重而增之,庶庙貌永垂於不朽也!是为记。 府庠生殷继宗撰、殷光宗书 领袖: 吕煦施钱三千 汪永殿施钱一千 汪桂施钱二千、 汪凤鸣施钱一千四 高守亮五千 任彬、任道明、高业建继述建修 塑匠:刘伟 石匠:高树安 住持尼僧法德暨徒戒发孙积伟 嘉庆十年仲冬月吉日谷旦立 捐资者:汪名渊施钱二百三十、汪凤池、汪柽、汪运、汪凤友、汪凤周、汪宏吉、汪永柱、汪金、汪有敬、汪永公、汪朋、汪永隆、汪永庭、汪永清、汪宏池、汪宗江、汪宏贵、汪宏江、汪宏祥、汪凤舜、汪湘、汪宏大、汪凤来、汪宏钰、
个多小时后,驱车向南,前去诸葛亮故居纪念馆。














—2019.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