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孟德斯 今天要聊的话题是同情心,首先咱们给同情下一个定义:同情是一种对他人所受的苦难产生的一种怜悯之心。它是人所拥有的一种非常珍贵的情感。 拥有同情心的孩子,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体会其他人的情绪状态,对他人的痛苦非常的敏感并且产生共鸣,能够换位思考,更容易接纳他人。拥有同情心可以使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个集体中形成凝聚力,更容易融入社会。 之前在我带的班上发生过一件事情,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成长起来了,但是还需要养成同情其他人的习惯。 因为我是班主任,所以基本上有空的时候就会去班上去看一下班上的情况。 有一天,走到教室外,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隔着窗子往教室一看,教室一角围着几个孩子,哭声就是从这里面传过来的,走进了教室,其他孩子看见我来了,纷纷回到了座位上,只看见小林坐在地上,不停的用手抹着眼泪。 “小林,怎么啦,为什么坐在地上呀?快起来呀?” 小林揉了揉双眼,看见是我,便渐渐停止了哭泣。原来孩子下课和其他孩子打闹,不小心摔了一跤,其他孩子见状不但不扶起来,反而围着嘲笑这孩子,本来摔跤就把孩子摔疼了,结果其他孩子都不去搀扶,反而嘲笑。孩子都很好面子,看到其他同学笑自己,便哭了起来。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孩子没有站在摔了一跤的孩子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所以就出现了嘲笑其他孩子的情况,其实咱们孩子从出身开始,就带着各种个样的情感,当然也包括同情心。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生活环境养尊处优,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将原本拥有的同情心逐渐的掩盖掉了。 如果孩子长时间缺乏同情心,就很容易对待他人冷漠,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往往比较糟糕,性格也很容易变得冷漠、孤僻,不但不能感受他人的需要,反而有可能将自身的快乐建立在其他事物的痛苦之上,人际关系也往往不佳。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养鱼,但是他不是为了养活,仅仅是为了好玩,不去管鱼的死活,买了一条又一条。 这个就是典型的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为了让咱们孩子拥有一个阳光,自由的成长环境,咱们需要唤醒孩子的同情心,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同情心呢?我总结了2个方法: 1.让孩子感同身受,唤醒同情心。 咱们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来让孩子感同身受。比如孩子喜欢养鱼,但是不关心鱼的死活,这个时候,咱们可以站在小鱼儿的角度,表述给孩子小鱼儿的感受,比如以小鱼儿的角度来表达:“哎,没有吃的,水又很脏,我想要出去呀!” 让孩子体会困在鱼缸的小鱼儿的感受,咱们这样做,就可以很容易让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渐渐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心也就被唤醒了。 又比如看到其他孩子摔跤了,哭泣的时候,咱们可以让孩子设想一下自己是那个孩子,自己会是怎么样的感受,从而更理解他人。 通过让孩子换位思考,来培养同情心。 2.玩一些简单角色扮演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比如之前的那个孩子摔跤的事情,后来我在班会课上,专门让几个孩子扮演两个角色,摔倒者和观察者。 通过这个游戏,每个孩子都深刻的领会到了小林的感受,学会了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事情。通过这个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从此班上再没有其他孩子处于困难中,其他孩子没有同情心去嘲笑人的情况了。 班上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发现了孩子们唤醒了同情心。一件事是有一天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中午不能自己打吃的,这时候旁边的几个同学主动为这个孩子打吃的。 另一件事就是有一个孩子,因为下雨外套打湿了,旁边的孩子因为多带了几件衣服,就主动提供给这个孩子穿。让我特别感动。 咱们在家里怎么角色扮演呢? 很简单,可以利用玩具小人、积木来构建一个场景,安排故事情节。比如安排小孩摔倒或者其他可以触发孩子同情心的场景,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做出行动的决定,同时咱们及时引导孩子往正确的处理方式。比如咱们可以问孩子,这个摔倒的同学,是不是会很痛呢?咱们是不是该去扶起他呢?...... 咱们孩子内心都有一颗同情心的种子,咱们父母需要好好的呵护,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情心也随着生根发芽。 好,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明天继续为大家分享《100个好习惯》系列31——孩子经常沮丧没信心,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