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理心

 木兆2013 2013-09-23

同情心VS同理心

  拥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体谅他人,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将他人的感觉内化为自身的感受,这样的好美德,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与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透过一些小撇步,从小开始养成孩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绝非难事!

  同情心与同理心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是意义与程度却不相同。拥有同情心并不等于就会有同理心,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拥有同情心。同情心可以解释为“在情感上与他人有共鸣”,而同理心的范围更深一层,除了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以外,在认知上,更能融入别人的角色,感受对方当下的心情,层次更高。不论是同情心或同理心,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必须透过后天的引导,来认识自己与他人。

  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说法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就开始拥有同情心了。一群新生儿在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纽约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夫曼,将此行为称之为“同理心唤起”,认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1岁以前的小小孩,认为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是一体的,当他感觉到别人在哭,就会跟着一起哭。这样的情况要到l岁之后,认知发展趋于成熟时,宝宝才能区别出来,自己与外在个体、环境并没有关系。

  婴儿室的宝宝听到有其他同伴哭时,会跟着哭,不见得是同情心所致,而是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社会行为发展中,0到4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期,尚未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爸爸妈咪可以藉由提供适当的机会、方法及学习经验,帮助幼儿发展同情心与同理心。

  幼儿同情心、同理心的发展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出现,与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l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开始区分出自己和其他个体,知道别人难过,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跟着表现出难过的样子。2岁左右的幼儿,认知发展更趋成熟,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或是想像游戏、象征性游戏,孩子感受能力越来越好,能从角色扮演中,去了解其他个体,并站在别人的立场与位置上去为对方着想。

  同理心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慢慢表现出来,所以大概要到2岁以后才会慢慢出现。当然,如果孩子的认知发展不够,就没有能力去了解与体会他人,同理心也就难以产生。

  因个别差异不同,有些孩子受到较多的外在刺激,同理心可能会较早出现,而接触经验少的孩子,甚至可能4岁多才会发展出来,视刺激与经验的多寡而论。

  女生比男生有同情心?

  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悲天悯人的精神?这样的说法,是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实际研究显示,男女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差异并不大。会产生这样的刻板观念,可能与社会文化本身所赋予男女教养方式的不同有关。多数男生被教育为必须坚强、不可轻易流泪,否则就像娘娘腔;而一般人和小女生讲话时,语调部会变得柔和,当她哭泣时,会想去安慰她、理解她的情绪,因此在文化上就已对性别角色加以限制,造成此既定印象。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表现

  同情心较局限于情感方面,但如果没有进入认知与分析,便无法理解他人真正的想法与需求,反而可能会帮倒忙。举例来说,孩子看到电视里的主角哭,会受到感动,但并不了解主角悲伤的原因,或者,他知道要爱护小动物,却不能说出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小动物,这就表示孩子虽有同情心,但还未衍生到拥有同理心的层次。

  同情心是同理心的基础,同理心牵涉到很多思考过程,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除了能力足够外,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家长想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具有同理心,还是只是单纯的同情,可藉由探讨孩子的行为动机、想法,协助引导,以强化他的同理心。如果孩子主动上前扶老先生、老婆婆过马路,家长询问其原因,孩子会说:“因为他行动不方便,走路比较慢。”而不只是单纯觉得,这行为是对的,就代表孩子已经拥有体贴他人的同理心了。

  拥有好美德人际关系大跃进

  具有同理心的小孩,能敏感察觉到他人的情绪,自省能力也比较好,不仅受欢迎、善解人意,对团体纪律的服从性相对较高,愿意配合及给予。此外,拥有同理心,对孩子未来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发展,都有所助益。

  在团体中,懂得去体谅、包容他人的小孩,社会化的过程较为顺遂,他们具有同情心与同理心,因而在获得帮助的同时,愿意回馈别人,在这良好的互动之下,也较受同伴欢迎,人际关系无障碍。举例来说,团体游戏中,有同伴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慎跌倒了,拥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孩子,能把同伴疼痛的感觉转换到自己身上,觉得他很可怜,并主动伸出双手给予援助,这样的行为,会让人感到温暖,大家也很乐意和这个孩子做朋友,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好。

  此外,具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孩子,不仅人缘好,也能以正向的态度去面对周边事物,碰到问题时,能坦然应对、不轻易逃避,挫折忍受度也比较高。

  视孩子的特质予以适当引导

  每个小孩的特质不同,有的小朋友紧张退缩,有些则活泼好动,爸爸妈咪要了解家中小宝贝的个性,再予以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较为退缩,家长应给他自由自在的环境,多引导他尝试;而活泼的孩子,家长就要建立清楚且有结构的规则,以坚定的态度告知他,什么可以做,但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不论孩子的特质是属于退缩或好动,家长都要拿捏好技巧,过度放纵或局限对孩子都没有帮助。

  家长应依孩子的年龄与能力,来选择引导的方式。当孩子能力不足时,就难以达到爸爸妈咪的要求,容易产生不想继续做的念头,甚至直接放弃,当孩子已有这样的表现时,家长就不宜再勉强他,也不可用命令或斥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家长的身教很重要,如果是采威严或是打骂的管教方式,孩子容易有样学样,同情心与同理心更难产生。

  5大技巧 培养宝贝爱人的心

  Point1重视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解决方式。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孩子忍不住推了他人一把,这时家长就要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会让小朋友感到害怕喔!这样他以后都不敢和你做朋友了,如果你被推,会不会觉得痛?那我们去和小朋友说对不起好不好?”运用此方式,让孩子了解这样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

  家长不要以为还没有语言能力的小小孩,就无法理解大人的话语,孩子虽然听不懂,但他的感受是具体的。爸爸妈咪可从生活中做机会教育,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家长不妨让孩子养小动物,或是请他照顾玩具,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就有机会体认另一个个体的感受。

  Point2说故事给孩子听

  利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境,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并提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问问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不只透过故事,爸爸妈咪也可以从电视里面的角色来引导孩子。引导过程最好是以问答方式进行,多让孩子发表看法,大人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见,当孩子讲了不被社会接受或是错误的话,父母可以藉由沟通的方式导正。培养孩子同情心与同理心的过程,应采开放的引导方式,而非灌输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Point3从游戏中学习

  许多游戏都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家长可以和他玩扮家家酒的游戏,或是角色互换的游戏。妈咪不妨请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然后自己扮演小孩,这时妈咪可模仿孩子平常乱丢玩具、吵着买新衣服、故意耍赖的行为,让他体会到妈咪平日的辛苦,进而懂得爱妈咪,不制造大人的麻烦。

  Point4良好的家庭气氛

  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并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与学习的机会,能让孩子感到温暖。现代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常把孩子的学习行程规划满档,甚至要求他交出亮丽的成绩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都自顾不暇了,更别说要他去理解别人的想法与感受。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喘息的空间,别让他养成自扫门前雪的自私态度。

  Point5让孩子与同伴互动

  进入团体环境与同伴相处,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和平共处最快的方式。一群孩子玩在一起,不需要去特别教他,藉由实际的互动过程,幼儿就能发展出一套与别人相处的模式,当他的行为受到讨厌或排挤时,便会主动修正自己的态度,利于孩子继续在团体中生存。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互动,让他有机会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进而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