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生病也要缠着你,教他“知趣识相”,不如培养娃的“同理心”

 昵称66397027 2020-01-14

很多带娃娃的家长会发现,幼儿在早期阶段,并不知道什么叫知趣识相。比如,我家对门的邻居家的孩子,有一天,孩子的妈妈因为感冒生病躺在床上休息,可是女儿却一直哭闹着想要去游乐场玩儿,妈妈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只能拖着疲劳的身体,陪着她一起出去玩。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都开始责怪孩子不够“识趣知相”,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时候不管孩子有什么需求,孩子妈妈总是会斟酌一番,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妈妈之前答应过好几次去游乐园都失约了,所以这一次不管妈妈以什么样的理由他都不相信,一定要妈妈陪他去。华为教父任正非宝贝卖点如何提高功能

在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好好很孩子解释一番,孩子不仅没能领会家长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哭大闹,很多家长将这样的现象归结为孩子不动“识趣知相”,事实上并非如此,就拿“天王”刘德华的例子来讲:

《鲁豫有约》的某期节目当中,邀请到了著名演员刘德华。刘德华在节目当中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他说自己已经吃素六年了。鲁豫追问他原因,刘德华说,因为老婆孩子都吃素,自己一个人吃肉不太方便。

原来刘德华的妻子在女儿出生之前,已经吃素15年了。等女儿出生之后,因为受到妈妈的影响,也是从小开始吃素。刘德华为了和整个家庭的饮食习惯保持一致,就改变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这一坚持就是六年。

当时这一采访一经播出,很多的女性开始评价说刘德华“识趣知相”,不给妻子增添麻烦,事实上刘德华的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共情能力强是分不开的,所谓的共情能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同理心,并非我们所说的“识趣知相”

同理心

其实,同理心简单地来讲,就是学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懂得别人的需要和内心的情绪然后把这种理解,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达给对方,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在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家长们要想更好地理解同理心,先要明白两个心理学概念:一个叫认知同理心,另外一个是情感同理心。

1、认知同理心

认知同理心,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认知的能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想象的空间。他们就可以通过思考和想象来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某一个论坛,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一对儿女的故事。女孩子两岁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的哥哥在房间角落里伤心,妹妹就会跑过去拍拍哥哥的肩膀,把她自己的玩具递给哥哥玩。但是,如果他们年龄再稍微长大一点,这个时候妹妹看到哥哥哭了,或者是躲在房间里面伤心,妹妹这个时候的做法却不是拿着自己的玩具给哥哥玩,或是拍拍他的肩膀,而是趁这个时候,把哥哥心爱的玩具、喜欢的东西拿走。

因为这个时期,妹妹已经懂得怎么帮助哥哥能够快速的从伤心的处境当中,很快的走出来,那就是把哥哥喜欢的玩具拿走。哥哥就会把专注力转移到和自己抢夺东西,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妹妹就是通过自己的认知,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哥哥此时的情绪和想法,并且帮助他很快的从伤心的处境当中脱离出来。

2、情感同理心

情感同理心指的是,分享和反映他人的情感。情感同理心与认知同理心不同,情感同理心指的是分享别人的情感。例如,你听到小孩子在非常伤心的哭,你也会感觉到伤心。这个时候你就产生了情感同理心。

事实上,情感同理心常常是和认知同理心同时出现。情感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有一个TED动画短片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狐狸掉在了一个黑暗的地洞里面,他在下面大喊大叫,这里面好黑,我要完蛋了。有一只大狗熊听到就走了下去,陪伴着小狐狸一起体会里面的黑暗和孤独。然后对小狐狸说,你不是孤独的,我是在这里陪着你的。这就是情感同理心。而有一只小山羊从洞口往下探着脑袋,对洞里的小狐狸说:哎呀,洞里那么黑,简直太糟心了。然后小山羊又问小狐狸,想不想要吃自己手上的汉堡包。这就是同情心。

大狗熊的做法和小山羊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大狗熊是能够理解并且分享小狐狸的情感,让小狐狸不再觉得洞里的黑暗是孤独和害怕的,而小山羊的那种同情和关心,只会让小狐狸觉得自己的处境非常的糟糕。

所以同理心和同情心有最大的不同就是,情感同理心是一种把对方的感受放到自己心里面去体会的一种行动,而同情心只是对别人的遭遇进行回应。

孩子形成同理心的最佳时期

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很著名的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使用三种大小不同的假山模型,在一个房屋房屋中布置好,然后在假山中间放一个小布娃娃。教育学家皮亚杰让一群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那个布娃娃,然后在在大屏幕上投射出,四张不同的照片,让这群孩子从这四张照片当中选出一张,也就是布娃娃看到的山的图像。

研究结果表明:四岁以下的孩子在选择图片的时候,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山的图片。而完全没有考虑到布娃娃所观察到的视角。但是,四岁以上的孩子。在选择图片的时候,往往就可以从布娃娃的角度去观察,然后选择正确的图片。

莱比锡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同理心其实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意识是来自于人大脑当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纤维的连接。而这种连接是与孩子的年龄成长相关连的,四岁以后的孩子,大脑中的这种神经连结才开始真正的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家长们要注意当孩子成长到四岁左右的时候,头脑当中这种同情共感的生理能力已经发育成熟。孩子已经具备了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对孩子同理心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在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当中,同情共理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是孩子情商的核心能力。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智商要高,而且情商也要高。在孩子将来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受到朋友的欢迎,也得到别人的赞赏。

1、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们要想孩子具备同理心。不是在言语上面时常告诫孩子要有同理心,你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你要将心比心。而是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让孩子看到。这种同理心在生活当中的运用。

著名的童话大王作者郑渊洁说,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父母闭上嘴迈开腿,走出正确的人生道路,让孩子切实的看到。

郑渊洁不单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比如,他想要让自己的孩子体会父母的劳苦。想让孩子可以孝顺父母。他做的就是经常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带着母亲去散步和旅游。孩子看到眼里,也深刻的记在心里。所以,郑渊洁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动影响自己的孩子。

2、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建立稳定的依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都会建立和别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而且在情感上会依赖那些能够关心自己、回应自己的人。尤其是自己所信赖的家长。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这种比较稳定的依附关系,将会妨碍孩子同理心的发展,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会损害孩子和别人正常的建立情感关系的能力。甚至会出现孩子无法顾及别人的情感,发展出有问题的行为模式。因此家长在遇到孩子做事情不敢或者不愿意的时候,可以蹲下来对孩子温柔地说:宝宝,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很难过,妈妈可以在这里陪着你,我们再试一试。

总之,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办法对别人产生同情共感,往往是因为错过了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时期。四岁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关键时期,抓住这样的机会,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并且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建立比较稳定的依附关系,就能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当中,建立更加健康的行为模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