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甲状腺手术缝合技术包括:间断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间断褥式(交锁)缝合、单纯连续缝合、“8”字缝合。在缝合技术方面特别强调采用合理的缝合方法使组织分层缝合,严密对合,忌留死腔。缝合要求针距、边距均匀一致,且结扎松紧适度。
甲状腺大部或部分切除后,保留部分甲状腺的缝合方法包括间断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间断褥式(交锁)缝合及单纯连续缝合等。无论采取何种缝合方法,缝合时一定要将缝线穿过甲状腺创面的底部,既有利于止血,又能防止形成死腔,避免术后血肿形成。缝合时要将甲状腺的固有被膜同时缝合,既可保证缝合可靠,又可防止结扎时缝线切割腺体导致出血(图4a)。须注意缝合不可过深,以防缝扎到甲状腺后方的喉返神经。“8”字缝合主要用于甲状腺血管的缝扎处理。
缝合颈白线可不带肌肉仅缝合颈白线(图4b)。开放式手术以间断缝合居多,腔镜下手术以连续缝合居多。如做舌骨下肌群横断,在缝合残存甲状腺后应将横断的舌骨下肌群缝合,建议采用间断交锁褥式缝合(图4c)。优点是肌肉止血可靠,打结后缝线不易将肌肉割断。亦有采用间断缝合,但要求对横断的舌骨下肌群完善止血,缝合对合准确,力求平整。
可采用间断内翻缝合或连续缝合技术缝合颈阔肌和皮下组织,可将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作为一层缝合,亦可根据病人皮下组织的多少采用分层缝合(图4d)。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如何缝合均必须缝合颈阔肌,否则皮下组织与舌骨下肌群形成粘连影响颈部美观。由于该层缝合平整一致是皮肤愈合良好的前提,因此,注意缝合时边距不宜过大,针距均匀一致,缝线张力程度一致。该层缝合是为皮肤缝合保持无张力提供保障,可避免术后因切口张力大而引起较粗的瘢痕。
建议:残存甲状腺腺体、横断的舌骨下肌群、颈白线建议间断缝合,亦可根据术者熟悉程度、技术条件情况,个体化选择。颈阔肌和皮下组织建议间断内翻缝合或连续缝合,要求缝线张力程度一致。
皮肤缝合的原则是要求美观。建议采用连续皮内缝合的方法缝合颈部皮肤(图5a),即从切口一端一侧切缘的真皮浅层进针,向对侧切缘真皮浅层缝合,在真皮浅层内平行于切缘表皮潜行3~5 mm出针,再向对侧缝合,如此两侧对称交替缝合至切口的另一端。缝合的过程中注意拉紧缝线,使切口对合整齐。这样颈部皮肤既无针孔,又无皮肤间断缝合愈合后切口皮肤区的蜈蚣样改变。
对于较小的切口,可选择医用拉合胶贴或皮肤粘合剂代替皮内缝线粘合切口表皮(图5b)。优点是操作简单省时,无须缝合、拆线,消除了拆线的恐惧感,且两侧皮缘无缝针创伤、无异物,切口组织反应轻,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切口瘢痕及瘢痕增生的出现。但拉合胶贴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地使切口定型,仅靠皮肤层外力牵拉,切口两侧皮肤部分会有内翻,并且病人术后颈部活动有可能使切口两侧皮肤层产生错位,影响切口愈合[12]。皮肤粘合剂仅用于皮肤层次的闭合,使用前保证切口边缘对合整齐。不能使用在皮下组织,因为聚合后的材料不能被组织吸收,会妨碍切口愈合。此外,皮肤免缝技术可能出现皮下贴合不紧密,存有潜在的死腔,皮下积液的情况,进而影响切口愈
合[13]。
建议:皮肤缝合要求美观,建议采用连续皮内缝合。对于较小的切口也可选择免缝技术粘合切口表皮。
目前用于甲状腺手术的缝线主要包括:人工合成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可吸收倒刺缝线、聚丙烯线、钛镍记忆合金和丝线。传统上采用3-0或2-0丝线进行甲状腺残留腺体的缝合,采用2-0丝线缝合颈白线和舌骨下肌群。近年来由于各种新缝合材料的不断发展,使甲状腺手术缝合材料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认为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具有张力强度高,易吸收、无异物残留、可减轻局部炎性反应等优点,有利于减轻瘢痕增生,同时如选择无创缝针可减少创伤,适合大多数甲状腺手术的缝合[14]。可采用3-0或4-0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缝合甲状腺残留腺体、颈白线、舌骨下肌群;采用4-0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或可吸收倒刺线缝合颈阔肌和皮下组织[15]。皮肤内缝合则建议首选规格较细的、组织反应小惰性强的单股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或钛镍记忆合金,便于术后拆除,减少可吸收缝线存留期间的局部反应[16]。也可用5-0可吸收缝线或4-0可吸收倒刺线缝合颈部皮肤,组织反应小且免除拆线。
建议:缝合残存甲状腺腺体、颈白线、舌骨下肌群、颈阔肌及皮下组织建议采用3-0或4-0的可吸收缝线或者3-0或2-0丝线;切口皮内缝合建议采用较细的、组织反应小的缝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