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安县历史故事

 一个草民也 2019-01-24

他是北宋政治家﹑诗人;

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他为寻杨延昭,背起靴子跟踪柴郡主;

他从成安起步,刚正不阿,两度入相,

他就是成安家喻户晓的“莱国公”

他就是深受成安人民爱戴的寇准。

这就是他


这也是他

戏剧中的寇准

影视中的寇准

寇准,字平仲,陕西华州下邦(陕西渭南县)人。宋太宗兴国之初,他年仅十九岁即中进士,并出任成安县知县。他到任后,看到漳河不断泛滥成灾,宋辽战火不断燃烧,徭役赋税日益繁重,更可恶的是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对人民敲诈勒索,到处民不聊生,哀声载道,诉状雪片飞来。寇准对此情景,深知自己负有拯救人民的责任;何况早已立誓要做一个清正廉明、为民除害的父母官,岂能坐视不理。他首先在衙前张贴告示,言明暂不升堂理事,诉讼者听候处理。然后分派衙内官员并自己亲身化装私访,调查研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特别对那些作恶多端的豪绅恶霸,更是严肃认真地收集他们的罪行。当然这就惹恼了一帮坏家伙,他们串联在一起,联名上书,诬告寇准上任以来,终日游逛,不务正业,应以渎职罪严加惩处。起初,上司并不大注意,后来果闻成邑衙门不开,公事不理,上司大怒,并派员来成安查处。

一日,衙门又贴出告示通告百姓:“本县明日升堂问案,有冤有苦到堂申诉”,并同时传讯所有被告届时上堂候审。次日,原告、被告云集公堂,熙熙攘攘,非常热闹。当然,这里面有冤大仇深者,有受害争理者;也有豪绅恶霸故意混淆视听,滋事生非的。寇准稳坐公堂正中,上司大人并坐于右,衙皂站立两旁,好不威武。这时寇准大喝一声:“今日本官升堂审案,百姓们不必害怕,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本官一定秉公断案,为民作主”。这时公堂鸦雀无声,异常寂静。寇准接着宣布:“本官审案不必一个一个申诉,你们尽管各自按照事实一齐诉说。”当时堂上堂下一听此言,个个奠明其妙,面面相觑。

一豪绅大声喊道:“寇大人,你是一县父母官,哪有这种审案法,岂不是在愚弄百姓,欺骗上峰吗!',这时,右边坐的那位上司大人欠了欠屁股,想要发火;只听寇准又道:“讲吧!尽管大胆地讲吧!”经寇准再三敦促,下面才开始各诉各的状,各申各的冤。

大堂上顿时一片嗡嗡嚷嚷。上司大人一听这震耳欲聋的嘈杂声音,站起来要走,寇准把他拉住捺下,大人只好掩耳呆坐。大约半个时辰,状词方才念毕。寇准清了一下嗓子,然后威严地宣布各案的案情和处理意见。大家见寇准依次判断,有条不紊,而且对所有案情了如指掌成竹在胸,都非常敬佩,一听寇准问话,不禁高呼:“青天大人!”连那位上司也转怒为喜,跷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这就是寇准“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传说的由来。接着,寇准又依法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大快了民心,安定了百姓。

在民愤既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之后,寇准对漳河又进行了治理。修堤筑坝,疏通河道,灌溉良田,变害河为益河。从此百姓安心耕种,连年丰收。

于是,每期会赋(收赋税),只要在衙前贴出名单和应交粮税数,通知乡里,民众即踊跃送交,争先缴纳。不用儿日赋税即全部完成。可见寇公其仁德感人之深也。

为此,后人在会赋处建“寇公厅”,并植柏树数株,以示颂扬。

明、清时期,在成安县县衙内有一座威严壮丽的大厅,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此祭祀凭吊,这就是为纪念宋代成安县知县寇准而建的“寇公厅”(又名“忠爱堂”)。后移建他处,换名为“仰功祠”。寇准在成安以公正廉明、体贴民情受到百姓的爱戴。他为成安办了很多好事,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