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虚之热的相火、阴火

 指禅李的收藏 2019-01-24
张景岳认为:“相火为体,君火为用,体用合一”,实质是说君火(心之少火)和相火(命门少火),两个正常之火互为体用,相辅相成。人体内正常之火(少火)有:君火(心火)和相火。相火包括:包络相火,肝胆相火和命门相火(即肾阳、肾火、“龙雷之火”)。《内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阴阳和利,各安其所”,各居其位,维持安定和利的平衡常态。心火和包络相火虽然位居上焦,但正常时它们要下温于肾,同下焦命火都潜于肾水之中,如此水火相济,阴阳平衡。


李杲《脾胃论》等有关气虚之热的论述,摘抄于下:
“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说明有火邪乘之。
“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
从以上原文观之,气虚发热的病机,有以下三个要点:
(1)脾胃气虚,下流于肾;
(2)下焦肾间阴火,沸腾上冲;
(3)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问题的关键在于,阴火是什么?阴火是如何产生的?可以肯定,阴火是内生的邪火,它是由正气失和而产生的。

当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中焦阳气,下流于肾。此下流于肾的中焦虚气,搅乱了下焦肾间的水火平衡和稳定,使潜藏在下焦肾间的、其系系于心的下焦的心火、包络相火和命门相火沸腾,变成【邪火】,即“阴火”,此火乃是由正气的君相少火,转化为内生的【壮火邪火】。 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这几个“火”显然都是指失位之火邪火壮火,是由正气的君相少火,转化为内生的【壮火邪火】,决非正气少火的君相之火。

如此看来,气虚发热,根本不同于虚阳外越的阴胜格阳,也不同于阴虚内热证。阴火既不是虚阳外越之火,也不是阴虚内热之火。
阴火沸腾是因为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扰动下焦,其系系于心的心火、包络相火和命门相火,由正气君相少火,转化为内生邪气的邪火【阴火】。此阴火于应安之位而飞走,沸腾上冲,阴火得以乘其已经空虚了土位,邪火侵占了中焦之位,气虚之热成矣。其实就是中焦虚气和下焦阴火的位置互换,导致气虚发热,脾胃气虚下流是其始动病因。
治法:升阳气,降阴火,甘温除热。即用甘温之品,补其中而升其阳,使下流于肾的中焦虚气,复升归于土位,令上乘土位的阴火、邪火,复原为正气的君相少火,降潜于下焦肾水之中,达到水火相济,阴阳的重新平衡,则气虚之热得除。甘温除热法,既不同于温里回阳法,又有别于滋阴清热法,不可混淆。
主方:补中益气汤
药用:人参、桂枝、黄芪、白术、大枣、甘草等甘温之品,配以升麻、柴胡升提阳气之药。
火盛者可少加黄连、黄柏等,但《脾胃论》告诫说:“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甘温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故苦寒之药不可多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