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药的归经?对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

 谢修东 2019-01-24

中医的药物归经理论,是药物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表示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部位,厘清学精这个,直接决定着临床用药的有效与无效。药物归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神龙本草》等医药圣典,在《内经》、《本经》中广泛论述了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伤寒论》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逐渐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了一起,出现了药物归经理论的雏形,金元时代,系统的归经理论正式确立,明清时温病学派的兴起,又产生了卫、气、营、血及三焦归经的新概念,使归经学说才臻于完善。中医学传承亘古不变的是医药双修,完整的精学的,学医不懂药,犹如单足前行。所以归经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很讲究的,也是临证取效的最根本之前提。具体应用如下。

药性阴阳论

药物有寒热温凉的药性,有酸苦辛咸甘淡的药味,有升降沉浮的性能,有味厚味薄质轻质重的功用,某些药物性相同而药味不同,某些药物味相同而药性有别,总的来说,不能混淆使用,应该分别论述,阐明各自自功能特性。本源与天气的有向上升发的特性,本源于地气的有向下沉降的特性,轻清之气形成天象,重浊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清阳之气发散到腠理,浊阴之气回归到五脏;性属阳中之阳的药物可滋养神气,味属阳中之阴的药物可强筋骨益精髓,辛味、甘味能发散属阳,酸味、苦味可涌吐,泄邪而属阴;药物之四气属阳,气浓厚的属阳中之阳,气淡薄的属阴中之阴,气淡薄之药又能放解表发汗,气浓厚之药能温阳生热;药物之味属阴,味淡薄的属阴中之阳,味淡薄之药有疏散通利之功,味浓厚之药有滋养濡润之效。并要辨别性能的升降沉浮且融会贯通,才可以讨论医理而给人治病,一般人们只知道药效的神妙,,是药物所发挥作用。但不明白这是用药之人依法度用药的结果。一般人只知道辨识药物真假困难,却不知道用阴阳理论使用药物更加困难。

标本论

使用药物的人,应当知道依据标本用药。按身体用标本,体外为标,体内为本;气为标,血为本;阳为标,阴为本;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按病证讨论标本的话,先患的病为本,后传变之证为标。一般治病时,先治病本,后治病标。虽有多种病证缠身,也没有病邪不能祛去的。如果先治病标,后治病本,邪气滋生越重,那些疾病就更加重实。要是有中焦满闷,不问标本,先治胃脘胀满,可以说你急躁了,要是胃脘满闷,又见二便不利,也不问标本,先治二便,次治满闷,那就更急躁了。又如先有发热,又见呕吐、泄泻、饮食不下,应先止呕止吐,后进饮食,一边兼治泄泻,等待元气稍有恢复,再清除热邪,这就是所谓病势较缓则治病本,病势急重先治病标的方法。除了大、小便不利及中焦满实、呕吐、腹泻外,都是先治病本,不能不知这些,假如肝受心火伤害,是从母脏来的邪气,为实邪,实证则泻它的子脏。当然不是直接泄心火,需用入肝经药做引经药,用泻心火为主要治法,这就是治实邪为患的病证的用药方法。假如肝受肾邪,是从子脏来的虚邪,虚邪则补它的母脏,需入肾经之药为引经药,用补肝脏的药物为君药治疗。标本已经掌握,邪气被降服,高明的医生,莫过于此。

用药法

用药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清楚变化规律,灵活使用。如风气会有古今的不同,气候物象向有南北之分,四时节气有寒暑更替,禀赋有小强弱之区别,患病有新久之差异,年龄有老少之不同,居处养生有贵贱之别,现在还应加上夏天是用空调或电扇之不一样。所以用药之时,不要好奇,不要偏执,不要轻率,不要求快,必须慎重精心,圆满融通,灵活变化,不妨较久思考一阵儿,一定稳妥。药物于是疗效很好。疾病有宜用补益的,用泻它的方法补益它;疾病有宜用泻法的,用补它的方法泻邪;有应用热药时,用寒凉药为引经药的。疾病在上焦的有时从下焦治疗,疾病在下焦的有时从上焦治疗;疾病相同而用药不同,疾病不同;而用药相同,这些道理非常微妙,学习者需要绳子研究。用药的禁忌,在于急于求成,为求快速,则药物的寒热温凉,行散补泻不可避免的用之太过,结果药效还未取得,副作用却已经出现。用药无生次,如同土兵无组织无纪律,虽然有勇猛将,恰恰是胆大而败事。又如同整理丝线,慢慢整理则可清理出线头,心急则越整越紧。药方有君臣佐使,药味有轻重厚薄,人人都是知道的。等到用用药时,却让人反复煎煮药物,不知道前面已经煎过,质轻味薄的药,已经没有什么作用,而质重味厚的,不弱于初煎时的作用,如这样煎法,君臣佐使的配伍效用,将在什么地方呢?病轻的可能没有太大的伤害,而病重的绝对不能这样用药。一般制备丸剂时,应该把每种药各研成细面,然后按药效的强弱,药量的多少合在一起制备,分成两剂应用。要不然容易磨细的药一次就没有渣子了,难研的药磨几次也磨不细,如果轻率的将药放在一起研磨的话,那还能怪药物没有作用吗?一般药物,具有苦味的药可直行儿而泄邪;具有辛味的可以横行而散邪;具有酸味的约束而收敛;具有咸味的沉静而软坚散结;仅仅甘味这一味,可升降可降泄,可上浮可沉下,可走内可走外,可以和可以缓,可以补可以泄。因为脾土主甘味,位居中焦,因而能兼有五种药味的运行将点。一般药物生长在士里的,中半以上的叫根,其作用向上,疾病在中、上焦的应用;中半以下的叫梢,其作用向下,疾病在下焦的可应用。药物生长在地面上后,中半以上叫苗,其作用向上升浮;中半以下叫茎,其作用走中、达下均可适用。因此可根据可以根据病证酌情选用根、梢、茎、苗,使药证不违背阴阳之规律。一般病位在上的,应先进饮食而后服药;病位在下的应发服药后进饮食,病在四肢的,宜较少进食而在白天服药;病位较深,在骨髓的,宜多进饮食而在另外叫声肺骨髓的,宜多进食而在夜间服药。煎药用水也各有其宜,据病及方宜择长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时令雨水、井水、雪水、甘澜收、池潦水、阴阳水等,取其阴阳和合之气,可升可降,而使气机平顺。古人用药,如后羿射箭一样高明的,不只是熟悉药物的作用,尤其善于选择道地药材使制方更加完善。否则,随便选用质劣的药物制方,希望得到好的效果,即使扁鹊再世,又哪里能取得好的疗效呢?

一般药物之间有相畏、相恶、相反的配伍关系。所以相畏的配伍,是畏惧制约我的药,是使我不能随便乱用,如半夏畏生姜之类就是相畏的配伍。所说相恶,是厌恶和我性能不同的药物,是我不能完全发挥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之类就是相恶,总括说来,他所畏惧的,我一定厌恶;我所厌恶的,他亦一定畏惧我。相畏相恶之中,亦有相成的意思在内。要是相反的配伍,则是各药含有大毒,像两个仇人一样不能相见,如果两药合用必会毒性(偏性)大增,药效倍强。当然有大毒实邪之病,必须用有大毒(相反相配增强偏性)的药物断劫毒邪。。历史上古人都有应用,以攻破坚实积滞;说来这些都是古人绝妙绝高明之处。中药归经应用还有药性升降沉浮补泻法、五脏所欲之归经用药法、五脏所苦之归经用药法、五色湊五脏、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脏主要禁用法、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引经法、诸药泻诸经之火邪定向定位法、诸药相反禁忌法(临床相反的药物不止十八种)、十九畏禁忌法、六陈药法(即需较久放置,效果才好的六种药材)、五脏补泻主治用药法、病位定向用药法、用药法象法(指用药所效法的自然规律)包括四时用药法,丸散煎三焦分治用药法、药本五味本始归经应用法、炮制增效归经应用法,妊娠服药禁忌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