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也有“天才病”?

 正心正举 2021-04-07

在你眼中的天才是什么样的?

是像谢耳朵那样研究宇宙弦理论,说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有着古怪的生活习惯?还是像夏洛克那样能够解决最尖钻的犯罪案件,会拉小提琴,却鲜有朋友,仿佛拒世人于千里之外?

而你身边的精神病人是什么样的?

或许他们安静地待在墙角一隅,不说话,但是眼神浑浊,没有人能窥探到他们的心理世界。或许在歇斯底里地嘶吼,再有力的壮汉都抓不住他,他似乎只能依靠镇定剂活下去。

天才和精神病人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或许只是一线之差。

贝多芬有抑郁症;达尔文患有严重的焦虑和恐惧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名典型的癫痫病患者;米开朗基罗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皆因精神疾病而自杀……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人中间的距离是非常短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句话说道:“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一个真的去做了。”

那么,疯狂是天才的最终宿命吗?

我们可以来看一组数据:

英国心理学家菲利克斯·波斯特博士用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近代300位著名人物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政治家中,占17%的人有明显精神病特征,如希特勒、林肯、拿破仑;

在科学家中占18%,如高尔登、门德耳、安培、哥白尼、法拉弟;

在思想家中占26%,如罗素、卢梭、叔本华;

在作曲家中占31%,如瓦格纳、普契尼、舒曼;

画家中占37%,如凡高、毕加索;

在小说家和诗人中占的比例最大竟达46%,如福克纳、普鲁斯特、劳伦斯、莱蒙托夫……

从这组数据中,你看到的是46%、37%、31%、26%……这个比例看似很高,但是却忘记了这仅仅只是概率问题。

通过该组数据我们亦可以得出:有54%的小说家和诗人、63%的画家、69%的作曲家、74%的思想家……他们是没有精神病特征的,当然也可以说没有明显性特征。并且,普通人中也就是没有在世俗成就中达到如此卓越水平的人中,患精神疾病的比例是10%(根据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比例)。

也就是说,高智商的人只是较之于普通人更容易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但并不代表普通人就可以因为智商平常而享受没有精神疾病的快乐生活。

启迪多元思维

那么,普通人与天才的区别在哪?

我们可以举孤独作为例子。

没有人是不孤独的,但普通人在意识到孤独这种情绪袭来之后是想着迅速打发它,也就是通过外部力量来填塞内心的空虚。

但是天才是将孤独发挥到极致,他们在孤独中深入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它并培养它,也就是与孤独签下长期契约。

1840年和1849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两度产生精神躁狂状态,在这两年,他分别创作了乐曲24部和27部,这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两个巅峰期。

严歌苓在写作时将日历牌月份翻过去,可以闭门数月,不仅切断了与人的联系,也断绝了时间带来的逼迫。

周星驰的朋友宋子文说他,过分讲原则,私下里从不跟他人讲人情,可以把自己关起来数把个月,哪怕是每天吃外卖,他绝对没有朋友。

正心正举

一直以来,人类都太擅长于用“智”而忽略了“心”的作用。

用智可以取得好成绩,可以成为人群的佼佼者;但只有用心才能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为何物。

发挥心智平衡的力量,才能协调好心里与外界的关系。一个人只有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冲突越少,他就越平和越自在。

拨迷见智

毕淑敏说过:“改变命运,请先改变心迹。”

开启自在之门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就关系而言,所谓的天才仿佛必须在有限的人生中一往无前地发光发热,而无心顾及他人。或许所谓的正常人只是更愿意去互相理解,愿意放慢自己的步调,这当然也可以成为平庸的绝佳借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