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打击盗墓成果展所见的山西坑口及辨伪鉴定问题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1-25

“坑口”是青铜器鉴定与收藏实践中,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业术语,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实际上坑口作为术语,在青铜器鉴定学中,属于次生化学的范畴。地下青铜器由于埋藏环境的不同,在出土时会呈现不同的皮壳锈色特征。以往的收藏及鉴定者们在实践中已经注意到不同区域的青铜器在皮壳锈色方面会呈现一定的统一性规律特征。为了认识的方便,行业内将这些统一性的规律特征总结为所谓的坑口特征。对坑口特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埋藏环境造成的青铜器皮色的分类性总结研究。分类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在青铜器的次生变化学研究中,引入分类的方法,对坑口特征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青铜器鉴定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亮鉴青铜将在今后推出坑口与青铜器辨伪系列专题,抛砖引玉,期待与诸位铜学们共同交流,以促进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决定青铜器皮色等坑口特征的因素一个是青铜器自身的合金成分,另一个则是埋藏环境。合金成分是内因,埋藏环境是外因。由地下土壤的酸碱性、干湿度、雨水及气候等不同的埋藏环境,会决定所谓的坑口的分类。鉴定与收藏学的经验让我们得知,陕北高原的青铜器多见泛金地子,长城以北的北方区域多见白亮的水银古,淮水流域的青铜器多见绿漆古地子,长江流域喜见黑漆古地子,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地区是常见的红斑绿锈坑口……


        关于坑口的分类研究,从大的出土的环境与性质有所谓干坑、水坑、发坑、祭坑等区别。从小的出土区域与范围来看,又有所谓山西坑口、河南坑口、陕西坑口、湖北坑口、山东坑口等区别。


       全国打击盗墓成果的展览本周在将在国家博物馆拉下帷幕,因展出的缴获盗窃文物为经过深度的清理,较好地保存了出土文物的原始面貌,笔者特在撤展前拍摄了部分出土器物的细节特征,以方便说明各地区的坑口特征。出于篇幅的限制,本期暂时以闻喜出土的青铜器为例,先期推出山西坑口的青铜器所见的辨伪鉴定特征。其他区域的坑口特征将在后续文章中陆续呈现。    

山西基本位于我国地理范畴的第二阶梯上,黄土高原的土壤让本区域的青铜器整体锈层较薄,在收藏实践中,是大家比较喜欢的皮色。


在干爽晴亮的绿锈地子层之上,分布大量的红斑特征,是最为典型的山西坑口特征。注意柱帽下方的范线延伸特征,这是真品青铜器的重要辅助特征,造假者常忽视。


山西坑口的典型红斑特征。注意环耳内部的范芯残留特征,如同烧硬的红陶。且近青铜处颜色更偏深灰,因铜液灼炙所致。为真品的重要指标特征。



典型山西坑口的红斑特征,注意鼎腿与器身连接处的溢铜铸接现象,此为东周青铜器重要的指示性指标特征。


锈蚀炸裂。锈蚀物在由表及里自然生长的矿化过程中,由于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金属内部开裂现象,称之为锈蚀物炸裂。由于青铜是一种性能较为优良的合金,其自身有良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新铸的青铜的韧性极为良好,仿制锈蚀物的炸裂现象是一个较为艰难的技术问题。锈蚀炸裂虽然目前又见仿制成功者,但仍不失为真品青铜器的一项重要辅助指标特征。


红色锈蚀物与白色半通明锈蚀物结合的红斑特征,此为山西坑口常见的皮色特征。



条状锈。呈条状,有一定的厚度,突出于地子层,以绿锈和钙化锈最为常见,其自身亦需符合绿锈和钙化锈各自的特征。应是地下环境特殊所造成。在对仿品的统计学的观察中,甚少有仿制者作条状锈蚀状态,部分以强酸滴流腐蚀做旧者,其条状锈蚀物常呈腐蚀下凹状态,与真品锈蚀物有明显区别。故而符合真品锈蚀物所有特征的条状锈可以列为真品锈蚀物的典型指标特征


山西坑口典型的干爽薄锈特征。注意表面坑土附着物特征,分层次的牢固附着,是真品青铜器附着物的重要指标特征。


山西坑口典型的干爽薄锈特征。铸造塌陷与龟裂,是真品青铜器上常见的辅助性指标特征。


 山西坑口的典型干爽晴亮地子与柱顶红斑特征。注意提梁上的范线痕迹特征,此为真品青铜器重要的指示性指标特征与必要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按地域范围的坑口分类研究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同一个区域,由于特殊的埋藏深度、地势、干湿度、入土时的保护措施等原因,会使得部分青铜器具备与周边青铜器迥异的特殊皮色特征。我们在辨伪鉴定研究中应该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论,这并不能否定坑口问题存在的客观事实与科学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