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衡从事中医工作50 年,主攻中医内科、妇科。七十年代,两度参加全国中医内科教材编写,后又参与中医内妇科经典——《金匮要略》的编写,是我国知名的仲景学说专家。在临床工作中,他擅长用价廉、效佳的古代经方与现代方剂相结合,对内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证有丰富的辨证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咳嗽,心悸,头痛,失眠,盗汗,腹痛,便秘,及内科杂症。
熟谙经方,融贯古今临床理论
1958年,周衡从长沙市一中毕业,同年考入武汉中医学院,两年后随医疗队下乡治疗浮肿病,目睹患者对求医的殷切期盼和中药针灸的神奇疗效,更加矢志于中医学,奋发钻研,精勤不懈。1963年中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刚建立不久的湖南中医学院(今湖南中医院大学)工作,担任中医内科学和《金匮要略》的教学工作,并在湖南中医院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从事门诊、病房临床工作。

周衡所专注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也是中医特色和优势之本。他认为《伤寒论》应是全书的总论,在仲景医学中居统帅地位。其原则方法无论伤寒或杂病都可施用。它的主线是阴阳,所谓“六经辨证”不必强加解读,实际就是将阴阳一分为三,以概括病情演变的各种情况,具体应用要分析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六个方面及其交错变化。
《金匮要略》所论杂病,则是临床“各论”。历代只强调内伤脏腑,是将杂病简单化了。欧阳琦先生提出多因致病,分外邪、内伤,脏腑,三纲鼎足,互为纲目(即主次),才能覆盖《金匮》全部内容,体现“杂”的本质。此说深为周衡所崇从。但在病理三纲中,周衡尤为重视内邪发病。这是因为人体各部作为整体,既依赖经络运行气血,又依赖三焦腠理输送津液,无论生理、病理,都是生命整体的重要中介。外邪入里,必依水血痰食以为渊蔽;而脏腑失调,又是水血痰食滋生的内在原因。况有外内合邪、缠绵难解,水血相依、胶着不化,等等,都可因中介而延及全身,其隐匿、迁徙的特点,或许是诸多疑难病、多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一认识,形成了周教授辨治多发病、疑难病的学术思想与独特风格。

中医理论不是源于思辨,而是来源于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所以周衡认为《伤寒论》《金匮》的核心价值在方证,坚持方证对应,就是尊重前人的宝贵经验,是保证疗效的必然选择。不仅运用经方,包括后世名方,都要忠实于原创医家提出的适应证。但不赞成用方证相对淡化辨证论治的说法,认为前者旨在强调经验传承,后者则强调理法方药必须贯通,理论与经验都不能偏废,才是继承与发展中医的正确途径。
如咳嗽病,不少患者初期伴有发热恶寒,咽痛,咯黄黏痰,前医按肺热治疗,热虽退而咳久不愈,咽痛变为咽痒,黄痰转为清白稀沫,少数患者咳剧时小便失控。周衡认为这是内有饮邪,初为外邪所激,外内合邪所致。但久用寒凉,使热从寒化;咳久肺虚,不能制下,故有痰稀、苔白、小便失控诸症,证属支饮,其标在肺,其本在胃(心下),故投以小青龙汤原方,舌苔虽白而薄黄未净者加石膏,小便失控者倍用炙甘草(即合用甘草干姜汤),一般都能数服咳止。为防复发,继用外台茯苓饮或苓桂术甘汤温胃化饮则愈。

这里,既有方证对应,又有理论分析,缺一不可。此后,凡遇外内合邪,以致内饮上溢诸窍之病,如过敏性鼻炎之清涕不止,某些迎风流泪的结膜炎,只要方证相对或者病机相似,均可用小青龙汤加减方获效,这又体现了继承中有所创新。可见方证相对与辨证论治,经验与理论,并行互补而不悖,临床不可持有偏见。
勤于思考 独具匠心授经典
周衡忠于中医教育事业,都从未脱离教学第一线,因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认为,一名老师,除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还应当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及所授学科的特点有深入了解,讲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来说,现代中医大学生,入大学前多在中学形成了较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因而讲授中医必须概念明确,论证严密,不可过于抽象模糊,否则难以接受。《金匮》与《中医内科学》两门课程中雷同病种较多,因而避免重复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有鉴于此,周衡强调必须突出本学科特色,《金匮》必须姓金,讲授应以强化和丰富临床思路为目标。

周衡认为,教学并非单纯传授知识,尤应启发学生心智,促其主动思维。在教学中,他根据不同对象及教学内容,分别采用类比启发、情景启发、案例启发、源流启发等多种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由于周衡在教学中风格独特,效果优良,曾多次奔赴外地讲学交流。如担任历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的《金匮要略》主讲,深受学员欢迎。
在内科工作期间,周衡代表湖南中医学院参加全国《中医内科学》(3、4)两版的编写工作,解决高考恢复的专业教材的急迫需要。另外周衡还编撰了《金匮要略选读》等多部全国教材。
深究经典 揭示中医治未病之真谛
周衡治学严谨,认为学好中医,需熟读中医经典,而各部经典,应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如中医整体观,历来只讲经络联系及天人相关,似有未竟之义。周衡综合《黄帝内经》及《金匮》所述,认为沟通人体各部分,除了经络系统外,尚有腠理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除存在与自然生态相关,即“人身一小天地”外,还与社会生态相关,即“人身一小社会”,这才是全面的体系化的认识。在其所主编的《中医防治学总论》中,周衡首次较为完整地建立了中医治未病的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劳后防复。三级治未病的观点,多次为国内学者所采用。

1978年,湖南中医学院指派周衡协助金匮名家谭日强院长整理其学术专著《金匮要略浅述》,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的首部《金匮》全注本。随后,又协助谭老完成卫生部下达的《金匮玉函经二注》的整理点校工作。此后,周衡专注于张仲景学术的教学与研究。
周衡对《金匮》的研究和挖掘,从不拘泥于学派之争,务求简明实用,其成果颇丰。他在点校《金匮玉函经二注》的过程中,发现并整理了《金匮》的首注本——《金匮方论衍义》从而弥补了《金匮》无早期注本的空白。后应人民卫生出版社之邀,担任《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金匮》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