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在安逸的成都,杜甫一改过去沉郁的诗风,诗人形象更加丰满

 胡宝林 2019-01-25

转自~小晴晴大百汇

到成都之前的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可谓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出成都之后的杜甫,诗风又回到了先前沉郁顿挫的风格,并且变本加厉。只有在成都这三年九个月,杜甫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的是一种清新的、舒缓的、恬淡的风貌,即便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篇,依然不掩盖这一特点。

公元759年腊月,47岁的杜甫挈家由陇右入蜀,抵达成都。作为北方人的杜甫看到的是一派层楼林立、繁华喧闹的都市景象,他感慨:居然深冬时节树木还是绿意盎然的。(《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杜甫作品,下同)


刚到成都几个月后,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一诗中说“我住锦官城”,表现出成都带给他的一种归宿感。直到他快要离开成都时,还是认为草堂茅屋适合作诗吟咏,浣花溪水也恰像桃花源一般的去处。(《春日江村五首·其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在草堂的这段时间,杜甫享受到一生之中、特别是中年以后难得的安逸舒服生活。杜甫在成都的朋友圈,涉及到职场、文艺圈、民间生活,记录在杜诗中,一共有54位具体人物,其中,主要资助者有12位,邻里乡民有12位。在成都的生活,总体上是友善的、轻松的、充满乐趣的。成都带给杜甫的,不仅有物质上的馈赠,还有精神上的慰藉。

“故人供禄米“,杜甫在成都有12位资助人,杜甫一家到成都,最保守统计是七口:杜甫、妻子杨氏、两个儿子(杜宗文、杜宗武)、两个女儿、四弟杜占。人生地不熟的,全家生计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半年之前,高适到成都担任彭州刺史。杜甫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成都,主要依靠像高适这样的“故人”照顾。在成都头个把月,杜甫受到“故人”救济,送来粮食、日用品和钱财。(《酬高使君相赠》:“故人供禄米。”)给予杜甫照顾的主要是成都地方官员:老友高适(时任彭州刺史)、裴冕(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一位姓王的表弟(做着司马的官)、徐卿(当地官员),以及萧实、何邕、韦班等一般州县官员。

760年春,杜甫决定在浣花溪边建一座住宅。草堂营建靠的是诗人众筹,有些是主动送来的,有一些是他主动要的。主要营建款项来自一位王十五的表弟赞助,这位表弟听说杜甫要营建草堂,带上钱就赶来了。(《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赞助过杜甫的人很多,杜甫用诗一一记录下来。杜甫刚营造草堂之初,就在草堂附近搞“全域增绿”工程。他向一位叫萧实的县令要100棵桃树苗,还向县令韦续要来一种草堂没有的竹子品种,此外还有松树苗、果树苗等,都是向当地官员拉的赞助。(《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杜甫的饭碗也是写诗要来的。他听闻大邑所烧的瓷器重量轻并且质地坚韧,敲击后声响如玉碎以至于名传锦城,便对韦县令说,你家白瓷碗比霜雪还要洁白,快点送到我的茅屋也让我来怜爱它吧。(《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初到成都,对杜甫照顾最多的是高适。秋来后又饥又冷,没有吃的了,杜甫托人给高适寄信,信中毫不客气地说:你当彭州刺史,什么时候来救我的燃眉之急?(《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侍御王抡带着酒来找杜甫同饮,几杯酒下肚,杜甫觉得身心温暖。杜甫便对王抡说,邀请高适来一起喝酒吧。(《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

后来,草堂有些破败,一位王录事曾许诺赞助杜甫修缮草堂的资金,但没有及时到位,惹得杜甫不高兴,写了一首催款的诗。(《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资。”)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早期在成都的生活,以及在浣花溪旁修建草堂,基本上跟严武没有关系。杜甫一开始到成都,并不是投奔严武。杜甫跟严武虽然是世交,早在长安时期就相互熟悉,但在成都期间的交往,主要是在杜甫抵达成都的第三年,即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时间是乾元二年,公元761年。此前,严武做过绵州刺史、东川节度使,并未在成都任职。但是严武在来到成都后,立即成为杜甫的主要资助人。

18首直接写到邻居的诗,虽然杜甫一到成都,主要受到他以前在中原地区的“老朋友们”的资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成都本地人对杜甫的帮助,从他来到成都之始,邻居提供蔬菜水果,(《酬高使君相赠》:“邻舍与园蔬。”)一直到快要离开成都时,还有邻居送来鱼鳖。(《春日江村》:“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草堂营造起来后,周围的邻居议论纷纷,私下说:“嚯哟,这个人学问大,简直就像成都的扬雄。”刚到成都不几个月,周围底层民众已经意识到,他们的邻居是位大才子。(《堂成》:“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有的客人来,杜甫是非常欣喜的。高兴的时候,还会邀请邻居老翁一起过来喝上一杯。今天成都餐饮店盘飧市,就来自杜甫写招待客人的一句诗。(《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在杜诗中,《有客》《宾至》《客至》《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严中丞枉驾见过》等诗,记录下客人造访草堂的事迹,其中有高适、王十五司马、王抡、严武、崔明府等人。

客人来草堂,杜甫也会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亲自到菜园里,采摘一些新鲜的蔬菜回馈给客人。(《宾至》:“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杜甫与周围邻居的关系非常亲密,有18首诗直接写到邻居,可谓“大唐好邻居”。南邻居住的是锦里先生朱山人,杜甫经常到他那去串门,为他留下了6首诗。春天到了,杜甫指导家人酿制黍酒,如果酒不够喝了,哪怕是夜深了,还可以叫小儿子去邻居家里赊酒来喝。“赊”酒说明诗人生活的窘迫,同时也说明邻里关心的信任与和谐。(《遣意二首·其二》:“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当时的浣花溪还是农村,草堂周围都是农家,一些种田的老头子喜欢邀请杜甫来喝酒,而杜甫总会接受邀请,他们也会给杜甫馈赠,杜甫也不会推辞。(《寒食》:“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有一次,农夫送给杜甫一篓樱桃。(《野人送朱樱》:“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还有一次杜甫信步游春,到了下午五点,偶然与一位老头相遇,邀请杜甫去喝酒,结果两人喝得很高,一直喝到了晚上。老头不断开酒,不断拿出佐酒的果品,杜甫几次起身告辞,均被老头捉肘挽留,不得脱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鸡鸭是农村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家禽。邻家的鸡经常越过围墙,钻到草堂来。(《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邻鸡还过短墙来。”)杜甫出远门时,任命兄弟杜占为家庭校检官,嘱咐说:放鸭放鹅,不要吵着邻居,注意邻里和谐。(《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不教鹅鸭恼比邻。”)人际交往礼尚往来,作为药农的杜甫,也会开放自己的药圃,让邻居挖掘需要的草药。(《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药许邻人斸。”


杜甫从绵阳回到阔别一年多的成都草堂,推开堂门,满地野鼠奔窜,水槛和药栏也都倾斜破毁,是一片没有主人的荒凉景象,但是门前那四棵松树还在。他回到家,遇到的热烈欢喜的场面:以前的狗看到主人回来了,欢喜得直接往怀抱里钻;邻居也很高兴,提着酒就来看望;严武也派人来问杜甫有什么生活需求;看望杜甫的人陆续过来,站满了一路。草堂经过一年多的沉寂,又活跃起来,有了生气。(《草堂》:“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草堂的生活让诗人形象更加丰满。在浣花溪营建草堂后,杜甫终于迎来一段时期的安定生活,他走山访水,探幽寻胜,为成都全面画像。寓居成都的三年零九个月中,足迹还达到青城山、崇州、新津等地,写下200多首诗,其中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浓重描绘了草堂一带多姿多彩、清新自然的景观。

杜甫在草堂享受了一段难得的闲适愉悦生活,田园、农舍、邻里、妻儿的生活趣事尽入笔端。“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的温馨场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新画卷,“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热烈花事,“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愉悦心情,都是此前和此后罕见的。


草堂的生活,让杜甫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形象也因此而更加丰满。然而,诗圣毕竟是诗圣,身居草堂,而心怀天下,在一场风灾后,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民胞物与的仁爱光辉,迄今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